-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成功樣本:恐龍震撼中國舞臺
去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出版恐龍專輯,稱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恐龍資源大國。同時,各種關于恐龍的展覽、嘉年華活動也漸漸多起來,一場恐龍經濟的盛宴似乎杯盤已足。然而這其中似乎缺少真正“一錘定音”的重頭戲。現(xiàn)在這場戲終于來了今年1月,前期投資達2000萬美元的大型劇場演出《與恐龍同行·震撼舞臺》登陸南京和上海。本月19日,記者赴上海,見識了恐龍在舞臺上復活的盛景。
賣點親眼目睹“恐龍復活”
《與恐龍同行·震撼舞臺》改編自英國BBC電視臺系列紀錄片《與恐龍同行》,并得到了BBC的授權。澳大利亞的The Creature Production公司為此制作了20只仿真度很高的機械恐龍它們是這次演出真正的主角。
在上海的演出地點是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也就是世博園里那座著名的飛碟形建筑“世博文化中心”。
這里與其說像個舞臺,不如說像個體育場。眾多的觀眾居高臨下圍繞著一塊場地,讓人想起久違的馬戲表演。那些在臺上活動的機械恐龍正如馬戲團演出中的老虎、大象。
參加演出的機械恐龍有兩種,一種是由演員套著皮套扮演的兩足恐龍,只有頭部是由機械控制,包括盜龍和幼年霸王龍等。眾所周知,恐龍的“膝蓋”(其實是踝關節(jié))是向后彎的,而人類是向前彎的?!杜c恐龍同行·震撼舞臺》采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演員的腳和恐龍的腳固定在一起,演員的腿自然前彎,恐龍的腿自然后彎,但兩者的運動可以保持同步。演員的腿上穿著和舞臺顏色相近的褲子,不容易“露出馬腳”,看上去就像恐龍真的“用兩條腿在臺上跑”。
相比起來,那些大型恐龍的仿真度更高一些。它們分別被固定在一輛6輪小車上。小車在進退的時候它們的腿部也跟著進退,因為小車被涂成和舞臺相近的顏色,所以也不容易被看到,就好像恐龍在自己行走一樣。根據(jù)主辦方提供的資料,一頭巨型機械三角龍重1.6噸,身上擁有140米長的液壓管線、7千瓦的電池、24個微處理器、15個液壓作動器以及6個液壓馬達。每一頭巨型恐龍都有三個人共同進行操作,其中包括一個恐龍“司機”,負責恐龍的前進和后退,以及兩個幕后的“巫毒操作手”,一個負責頭部,一個負責尾部。
這一切都保證了機械恐龍的動作看起來非常自然、流暢,加上可以伸展壓縮的“人造肌肉”,讓恐龍就像真的復活了一樣。而那種現(xiàn)場觀看的體積感、重量感精彩得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來,巨幕3D電影在它面前也顯得十分虛假,這種感覺只能在現(xiàn)場體會。戲劇專家、“現(xiàn)代戲劇谷”藝術策劃部經理包含在觀看完演出之后,如此評價這出巨作:“這是一出事先張揚的奇觀舞臺劇。盡管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已在開演前從BBC紀錄片中獲知了太多的"劇透",但這絲毫無損他們的期待。因為,無論對于抱著看好萊塢大片心態(tài)而來的成年人,還是對恐龍充滿無比興趣的孩子來說,他們走進劇場的目的,也許僅僅只是"我想親眼看見……"源于這個簡單的愿望,劇場(theatre)重又回歸到古老的希臘文詞源"theatron"觀看的地方?!?/p>
科學基本符合研究成果
曾經在北美看過《與恐龍同行·震撼舞臺》的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表示,為了滿足演出的需要,制作方并沒有采用那些最頂尖的技術,而是采用了最成熟的技術。比如沒有采用先進而復雜的機器人技術,讓恐龍真的自己走動,而是采用了皮套、小車這些傳統(tǒng)的技術。這就造成了一些遺憾。小恐龍身體下“多出來”的演員的腿顯得相當刺眼,而那些大恐龍的身體只能被固定在一根縱軸上,轉彎的動作有些僵硬,腿腳的動作因為和小車的輪子聯(lián)動,所以顯得有些單調。
當然,總的來說,作為人類第一次將實際大小的機械恐龍搬上舞臺的嘗試,《與恐龍同行·震撼舞臺》的效果還是很出色的。
邢立達表示,作為BBC授權的演出,《與恐龍同行·震撼舞臺》在科學方面還是相當認真的,并無太多硬傷。如果說還有遺憾的話,那就是制作者特別關注機械恐龍的動態(tài)化與大型化,并沒有對它們的皮膚顏色、紋理進行更細致的處理,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演出中的大多數(shù)恐龍模型,其皮膚都顯得相當粗糙。實際上,古生物學研究顯示,真實的恐龍皮膚是非常細膩的,是小鱗片與大結節(jié)的混合排列,非常精美。此外,劇中一些恐龍的身體姿態(tài)也停留在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上。比如,大型角龍類的前肢姿態(tài),目前多認為是比較直的,而劇中牛角龍則還是典型的“羅圈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