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農(nóng)歷五月十二日。涇州(今涇川縣)龍興寺曼殊院兩位僧人云江、智明從全國各地收集的2000余粒諸佛舍利以及佛牙、佛骨,在這一天,被埋在了曼殊院文殊菩薩殿內(nèi)。
2013年6月11日,涇川縣博物館。來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專家,從一個嚴重破損的灰陶棺內(nèi),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粒晶瑩剔透的顆粒物。這粒顆粒物,正是當年被埋在文殊菩薩殿內(nèi)2000多粒諸佛舍利中的一粒。
一個地方,一次出土2000多粒舍利,涇川縣博物館館長史義民說:“這一定是一個中國之最!”
但是,這已經(jīng)不是涇川第一次出土舍利了。
1964年:14粒佛祖舍利隨“五重套函”盛裝出世
1964年涇川出土唐代大云寺“五重套函”,石函蓋上“大周涇州大云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6個陽文隸體字,字體端莊,氣象不凡。
1964年12月下旬,涇川縣城關(guān)公社水泉寺大隊賈家莊生產(chǎn)隊社員喬碎成等人,在城北水泉寺東南約一里處平整土地時,挖出一處用磚石砌成的“古墓”。隨后,他們又在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斗”,旁邊放有“開元通寶”銅錢53枚。
經(jīng)文物專家考證,他們所謂的“古墓”,其實是一處地宮;他們所謂的“石斗”,其實是一個石函。
石函由堅硬而細膩的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呈長方體,高42.5厘米、長50.5厘米、寬49.5厘米,函蓋呈覆斗式,四周刻纏枝蓮紋飾,正中有16個陽線方格,內(nèi)刻“大周涇州大云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個陽文隸體字,一字一格,工整規(guī)范,莊重大方。石函正面自右起,刻銘文并序及施主姓名,楷書,凡一千字,點劃清晰,錯落有致。
雖然叫“舍利之函”,但是,要真正見到舍利,打開函蓋還遠遠不夠。
石函里面是一具鎏金銅匣,掛鎏金銅鎖,下面壓著鎏金銅鑰匙,旁邊有金銀釵12只;
銅匣里面是一具銀槨,置于長方體底座上,并用小欄桿圍定,蓋為瓦形,槨兩側(cè)各有一對小環(huán);
銀槨里面是一具金棺,棺壁鑲白珍珠,圍以金箔貼蓮花?;ㄋ闹苜N有金箔蒂、葉,蒂內(nèi)鑲有白石英石,葉內(nèi)嵌有綠松石,精美異常。
金棺里面是一個蒜頭形琉璃瓶,放置于錦緞襯墊之上,上蓋一古銅色絲織小帕。
這只琉璃瓶里面,才是充滿神秘色彩的14粒佛祖舍利?!耙娚崂缫姺鹜??!边@說明,一方面,舍利是至尊至貴的圣物;另一方面,佛祖舍利難得一見。石函、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大云寺出土的“五重套函”,震驚了當時的佛教考古界,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出土不久,“五重套函”除石函留在涇川縣文化館外,即調(diào)至甘肅省博物館。1971年9月,79歲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賓來蘭州訪問,親自鑒定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銀槨,并指出:“舍利石函,貴在石函?!?972年后季,“石函”遂調(diào)至省博物館。五重套函,因此被確定為國寶級文物?!吨袊蟀倏迫珪た脊艑W卷》稱,它最早將中國傳統(tǒng)的棺槨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埋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在佛教考古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3年7月中旬,記者到大云寺采訪,解說員在介紹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時說:這與中國歷史上兩位皇帝分不開,一位是隋文帝楊堅,一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下詔,給包括涇州在內(nèi)的全國30個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養(yǎng),涇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涇州大興國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養(yǎng)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宮之中。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則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經(jīng)》,涇州遂改建大興國寺為大云寺,并制銅匣、銀槨、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以最隆重的方式將這14粒佛祖舍利供養(yǎng)于大云寺地宮之中。
這是涇川縣第一次出土佛祖舍利,比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寶塔地宮內(nèi)發(fā)現(xiàn)佛祖舍利早了23年。
但是,對涇川來說,幸運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