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前一紙內蒙古項目股權轉讓協議引發(fā)的 “收縮風電戰(zhàn)線”的市場猜測,華儀電氣11日晚間發(fā)出緊急公告予以澄清。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僅在“收縮門”前寥寥數日,公司與山西云霧峪風電場的項目合同金額縮水了1200萬元。
記者還從公司年報數據看到,由于成本狂翻近10倍,作為主營產品的風電設備去年利潤率下滑了5.81個百分點。在被視作“洗牌年”的當下,“收縮門”究竟只是捕風捉影的市場誤會,還是民營風電設備商在競爭激流中的最后狂歡?
排他性銷售模式
記者注意到,在成功將共計90%的股權轉讓給華電集團旗下新能源子公司后,三勝風電將不再屬于華儀電氣合并報表范圍內企業(yè),而這是否意味著公司資金開始撤離此前布局的投資陣地?對此,包括東方證券、民生證券在內的多位新能源行業(yè)分析師都對記者表示,三勝風電從籌建到開發(fā)再到如今的轉讓其實形成了華儀電氣排他性的銷售鏈條。
據悉,三勝風電于2009年4月由華儀電氣與全資控股子公司華儀風能聯合投資設立,實際上是華儀方面與風場所在地內蒙古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棋盤”上的一步棋?!叭A儀先與地方政府簽訂框架協議,搶到對當地風場的優(yōu)先開發(fā)權,在設立風電公司后又壟斷獨家銷售權。”券商人士告訴記者,華儀對風場的測量和開發(fā)都是為后期風機整機銷售訂單埋下伏筆。
據記者了解,在三勝風電 “地盤”上,任何外來投資者都必須采購華儀電氣的風電設備,前期的投資內涵就在于換取設備銷售的儲備資源,主要利潤點則在于三勝風電與華儀風能簽訂的采購合同。按照合同,三勝風電場一、二期項目中將使用華儀風能1.5MW風力發(fā)電機組66臺。華儀電氣證券事業(yè)部代表駱克梅則對記者表示,出售風電場的原因是可以將風電設備銷售收入體現在報表上,下游一體化經營并不是設備商這一定位的用意。
是無奈還是創(chuàng)舉?
華儀電氣方面還稱,公司在投資、資源、市場三者中間搭建起的銷售概念將在今年獲得豐碩回報。公司目前在手1.5MW風機訂單159臺,通過上述排他性銷售模式取得的框架性訂單超過2000MW,其中包括與內蒙古各個地區(qū)簽訂的超過800MW的優(yōu)先開發(fā)權,以及在山東東營、通榆等投資制造基地簽訂的1200MW 的訂單。如果折算成1.5MW,公司潛在訂單超過1300臺。
不過,市場認為,如此跑馬圈地其實也折射出民營風電設備商的無奈。中國風能協會統計,目前風電整機制造企業(yè)已超過70家,僅金風科技、華銳、東汽和上汽產能就達到1200萬千瓦小時,而今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大約才800萬到900萬千瓦小時。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認為,風電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產能過剩已經開始困擾行業(yè)。東方證券新能源行業(yè)分析師鄒慧則對記者表示,價格壓力更讓民營風電設備商舉步艱難。記者了解到,在此前內蒙古及河北25個風電場項目所需風電機組設備公開招標會上,有風機制造商甚至打出低于市場成本的價格參與競標。
“5萬千瓦以上的項目必須由國家發(fā)改委組織招投標,民營企業(yè)處于價格劣勢,只能拿到小訂單,”江蘇一家風電設備商事業(yè)部經理告訴記者,前期投入大量資金的需要讓 “投資換資源”、“資源換市場”只能是試圖突圍市場爭奪戰(zhàn)的無奈之舉,“隨之伴生的只能是資金流緊繃的現狀和定向增發(fā)的籌碼。 ”
外資巨頭或執(zhí)牛耳
另一個讓華儀電氣們輕松不起來的殘酷現狀或許是外資設備商的長驅直入。從今年1月起,國內取消了有關“風電項目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扶持性規(guī)定,原先“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廠不允許建設”的規(guī)定被取消。在經過5年的培育期后,中國風電設備商產業(yè)終于暴露于純粹市場化競爭的陽光下。
5月11日,外資風力發(fā)電設備巨頭歌美颯技術集團隨即拿下了吉林省風電基地的肥美蛋糕,預計2MW風機的年產量達到250臺,歌美颯還與吉林省的中方合作伙伴鎖定40萬千瓦的風場開發(fā)權。早在去年10月,聞風而動的風能領先企業(yè)維斯塔斯也悄然在天津斥資30億元打造風電一體化項目。西門子東北亞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郝睿強也曾表示,下一步準備將挪威和丹麥的布局轉移到中國。
據了解,國內風電設備廠商曾因70%的限制令獲益匪淺。2006年,外資的風機新增市場份額為55%以上,只用了一年時間,占領新增市場份額55%的主角就變?yōu)榱酥袊尽?2008年,國內及合資企業(yè)的風機占新增份額76%之多,累計市場份額高達62%。東方證券鄒慧認為,限制令的取消還將吸引掌握著較高研發(fā)技術或零部件制造能力極強的小規(guī)模風電外資公司在華試水。(勞佳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