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007-2009年地區(qū)幸福感比例排名
預期2010年房價變化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
各地區(qū)2007-2009年三年幸福感平均值與2009年人均GDP的關系
2008年金融資產變化對幸福感的影響
財富與幸福到底是什么關系?越富有是否就會越幸福?
根據(jù)現(xiàn)代經濟學原理,對于“完全理性”的人來講,如果財富越多,那么選擇的自由越大,那么就更可能獲得最大化自己幸福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然而對于“完全理性”這一前提假設卻一直爭議不斷。
為進一步發(fā)現(xiàn)物質財富的多少與人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我們通過“大調查”中連續(xù)4年的隨機大樣本城鄉(xiāng)居民調查數(shù)據(jù),從不同的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預期變化以及家庭金融財產變化等三個方面,對我國居民生活幸福感進行研究分析。
高收入不一定最幸福
根據(jù)對答卷者定制“家庭年收入”為分組標志進行分組,組數(shù)確定為2萬元以下、2~5萬元、5~10萬元、10萬元以上4組。從連續(xù)4年的數(shù)據(jù)看,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居民生活主觀幸福感相對穩(wěn)定,反映的趨勢基本相同。
從表1的2009年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庭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低收入家庭的幸福感明顯降低(我國目前低收入群體人數(shù)較多);收入對居民個體主觀幸福感影響明顯;最高收入群組的不幸?;蚝懿恍腋1戎孛黠@高于中上收入群組,說明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對幸福感的作用變小,甚至出現(xiàn)負影響。
在圖1中,“很幸?!本€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升得非常明顯,“比較幸?!本€是一條倒U形曲線、收入5~10萬元是最高點,“一般”線是一條沿著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曲線,“很不幸?!本€是一條兩頭高中間低的正U形曲線、收入為2~5萬元是最低點。說明高收入家庭兩極分化的比較大,即很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比重都高,而感覺一般的比重相對少得多。
在我國現(xiàn)階段,家庭收入直接影響居民的幸福感,尤其是占總數(shù)近一半的2萬元以下的家庭,影響極為明顯;高收入家庭,收入對其幸福影響已經很小,與中高收入家庭相近,但開始出現(xiàn)差距;同時,收入的提高在不幸福和很不幸福人群中出現(xiàn)負影響,所以,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出現(xiàn)分化,“很幸?!焙汀安恍腋!眱深^的比例增大。
事業(yè)決定幸福觀
根據(jù)2009年“大調查”數(shù)據(jù)中幸福感與“2010年預期收入”的分析結果(圖2)可以看出:
個人主觀幸福感受預期收入影響明顯,預期收入增加的人中61.43%的人感覺幸福,而預期減少的人中只有29%的人感覺幸福,同樣,在感覺幸福的人中有71.74%的人預計收入增加,只有5.398%的人預計收入會減少。
在預期收入減低的人群中感覺不幸福的比例為28.65%,遠高于預計增加的6.07%和預計持平的9.02%;同時從不幸福人群看,預期收入變化對其幸福感影響也很顯著。
愛投資者更幸福
為進一步分析財富對幸福感的影響,我們還根據(jù)2008年調查結果(圖3)分析了家庭金融資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家庭金融資產變化對居民主觀幸福感也是影響明顯,感覺幸福的人中56.42%的家庭金融資產不同程度增加,感覺很幸福的人中62.42%資產增加,而家中資產增加的有70.2%的家庭感覺生活幸福,其中43.35%的人感覺很幸福,只有5.44%的人感覺不幸福;隨家庭金融資產的減少,生活感覺幸福的人逐漸減少,不幸福的人逐步增加。
為什么財富降低會對人們的幸福感有如此大的影響?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教授的研究表明,經濟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沮喪要比同等數(shù)額的收入帶來的欣喜大得多。
綜上所述,家庭財富,尤其是家庭年收入和家庭金融資產是反映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條件的主要指標,較好的家庭財富狀況自然會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基礎和發(fā)展機會,較差家庭財富的居民通常也是低收入家庭,他們會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只能得到較低層次生活基礎,成長、發(fā)展的機會也很少。所以,家庭財富是居民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盡管近年來我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目前低收入群體還相當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依然是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的主要任務。
金錢之外的幸福來源
研究表明,人們的健康狀況、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我們結合“大調查”數(shù)據(jù)分別加以討論。
老年人更幸福,年輕人幸福感低
從2006—2009年調查結果看,幸福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連續(xù)4年數(shù)據(jù)(圖4)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60歲以上年齡組幸福感強,說明大部分老年人會享受生活樂趣、頤養(yǎng)天年、安度晚年。這與老年人的知足、物質需求低有關,也與他們豁達心態(tài)有關。老年人經過生活歷練,自我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和比較客觀的評價,更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36~59歲年齡組幸福感居中,說明中年人正是事業(yè)、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主力,能明顯享受自己的進步以及對社會資源的掌控,體驗更多的正向情感,同時,繁重的工作家庭負擔,也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壓力,使之幸福感低于老年人。
18~36歲年齡組幸福感低,是與就業(yè)難、收入低直接相關,與青年人的物質生活期望和實際收入的差距大有關。
教育機會越多越幸福
國內外均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與幸福體驗成正比。從圖5表示的連續(xù)4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文化程度越高總體幸福感越強,在很不幸福人群中低學歷比重最高,高學歷的比重最低。
教育程度與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性,這很可能是與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從較高的受教育程度中獲得的實際利益有關,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與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各種待遇和發(fā)展機會密切相關,教育程度越高則總體的生存條件越好、發(fā)展機會越多,所以就會更多地體驗幸福。
同時,教育也使人獲得了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識,人們通過掌握、運用知識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和智慧,從本質上提升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拓展了人類的快樂和幸福的意義。事實證明,受教育多的人可以優(yōu)先獲得良性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并且這種發(fā)展可能是可持續(xù)的,他們往往更幸福。
健康是幸福之基
2007年的“大調查”中曾詢問個人幸福的關鍵因素,調查結果(圖6)得到的排序是身體健康、收入穩(wěn)定、社會保障和社會關愛。但從不同幸福感群體的選項來看差異十分明顯,感覺幸福的群體更注重身體健康,而感覺不幸福的群體更關心社會保障和社會關愛。
身體健康是幸福的基礎。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感覺幸福的群體中首選健康的比率達到了60%。尤其是在我國社保和醫(yī)療保障還遠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身體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還應看到的是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群更需要的是社會保障、社會關愛,這也說明影響幸福的不僅是財富和健康等物質環(huán)境,社會福利、人際交往、社區(qū)建設、人文關懷等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更能直接降低“不幸”,從而增加幸福感。
社會讓你感覺幸福嗎?
就業(yè)、家庭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及主要消費情況等社會因素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響,是主觀幸福感研究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