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七、文化、教育與旅游
文化
近20年來,中國與東盟通過部長級會議、論壇研討、人員交流、舉辦藝術節(jié)和展覽等形式,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力增進了中國和東盟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賞。
2003年10月,中國文化部派團參加了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首屆文化部長會議和高官會議,并在會議期間就中國-東盟文化合作初步交換了意見。2005年8月,雙方簽署《中國-東盟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為中國與區(qū)域組織簽署的第一個有關文化交流合作的官方文件。
自2006年以來,雙方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東盟文化產(chǎn)業(yè)論壇”。2011年,為慶祝雙方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文化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在重慶舉辦了以“東盟文化周”為主要內(nèi)容的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jié)。
教育
2008年以來,雙方連續(xù)舉辦了四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近百所東盟國家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駐華使館,以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東盟秘書處、東盟大學網(wǎng)絡、國際大學生體育聯(lián)合會等機構和近百所中國高校共計1600余人次先后與會,并參加了期間舉辦的大學校長論壇、教育行政官員研討會、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共簽署了130余份校際合作協(xié)議。
2010年8月,雙方舉辦了首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會議通過《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貴陽聲明》,一致同意將繼續(xù)創(chuàng)新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建立高層磋商機制,積極落實2020年東盟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到東盟留學生均達到10萬人的“雙十萬計劃”。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是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在教育領域舉辦的最高級別國際會議,標志著中國-東盟教育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為不斷促進中國-東盟教育交流,自2005年起中國逐年大幅增加向東盟10國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2008年以來,每年獎學金數(shù)量遞增50%。2010年,中國為東盟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數(shù)量達到了3337人,比2005年增長了329%。目前,在華學習的東盟留學生總數(shù)約為5萬人,中國在東盟各類留學人員已達到7萬人。
中國一貫重視在中國高校中開設東盟語言教學和東盟研究。目前,中國已有幾十所高校開設了東盟國家語言教學專業(yè),學習東盟國家語言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中國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等均開設了東盟研究中心、東盟國別研究中心等,與東盟高校間的研究學術交流日益緊密。中國積極在東盟國家推廣漢語教學。目前,東盟國家開設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共有孔子學院28所,孔子課堂14個。
2008年起,中國在對外人力資源培訓規(guī)劃中首次設立了一年制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發(fā)展中國家碩士(MPA)項目”,委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承辦,旨在培訓發(fā)展中國家高級行政官員。自2008年至2010年,共招收東盟國家17名高級官員參加了該項目培訓。
多年來,中國通過援外培訓班、亞專資項目等組織我高校舉辦針對東盟國家的系列短期培訓班和學術交流活動,如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修班、教育行政官員研討班、東盟與中日韓青年漢學家交流研討班、亞洲區(qū)域中醫(yī)藥教育高級師資研修班、中國-東盟環(huán)境教育論壇、中國-東盟人文學術研討會、中國-東盟應對就業(yè)難題的職業(yè)教育國際論壇等,廣泛邀請東盟學者來華。每年來華東盟教師、學生逾千人次。
旅游
在中國-東盟自貿(mào)區(qū)建設的推動下,中國與東盟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中國與東盟各國互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目前,越南、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已位居中國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10位,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一直穩(wěn)居中國入境旅游的15大客源國之列,達到了以旅游促友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