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wǎng)5月6日訊 今日,由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14年《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書是由國際關系學院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持編寫,按年度,以中國國家安全為中心,對過去一年的中國國家安全形勢,包括國際安全形勢與國內安全形勢進行全面回顧、評估與分析,并就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zhàn)提出對策思考。
報告認為,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國的能源安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患”和“內憂”。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石油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80%以上,這些國家及地區(qū)大多在政治、經濟上極不穩(wěn)定。局勢較為穩(wěn)定的國家早已被西方公司瓜分完畢(由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石油公司,壟斷了全球已探明優(yōu)質石油儲量的81%),中國公司很難找到機會,只能進入高風險地區(qū)。石油對外依存度持續(xù)攀升,讓中國對國際油價的話語權越來越少,石油進口的代價越來越高。
二、中國石油進口主要依靠海路,而海上能源通道存在著較大風險
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是中東和非洲輸出石油的必經之路,中國這兩處海峽的航路安全卻完全受制于人。2011年末伊朗核危機升級,美伊兩國在海上劍拔弩張,伊朗屢次威脅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一旦付諸行動,從中東到中國的石油運輸線將被完全切斷。馬六甲海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不但有海盜還是美國控制的全球最重要戰(zhàn)略通道之一,是非常危險敏感的地帶。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約80%的能源進口需經過馬六甲海峽,此地水路狹窄,極易封鎖。
雖然2006年開通的中哈石油管道、2011年開通的中俄石油管道和2013年開通的中緬石油管道加強了中國從中亞、東北亞和海上石油的進口安全,但這些通道僅占中國進口石油總量不到20%,中國海上石油運輸安全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維護海上咽喉通暢的實力亟待進一步增強。
三、霧霾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能源安全和公眾健康前所未有地息息相關
2013年嚴重的霧霾污染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涉及范圍達160萬平方公里,多個省市頻頻發(fā)布霧霾紅色預警,空氣質量達到六級嚴重污染中的“最高級”。嚴重的霧霾污染是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粗放式經濟發(fā)展數(shù)十年積累下來的后果。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但我們是在重復發(fā)達國家半個多世紀以前工業(yè)化走過的道路,我們只關注學習了別人的高速增長,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過度消耗資源必然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與必然要增加的健康成本?!办F霾”警示我們,傳統(tǒng)的“以石油安全為核心”的能源安全戰(zhàn)略思維已不能適應中國能源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能源安全不僅僅是國際上外交制衡、利益博弈問題,更是國內經濟轉型、維護公眾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迫切需求。
四、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之首,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壓力越來越大
近幾年“頁巖氣革命”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大幅度下降,煤電比重已經跌至40%以下,氣電比重超過煤電指日可待,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將大幅下降?!绊搸r氣革命”大大增加了美國在氣候談判上的主動權,奧巴馬一改布什總統(tǒng)的強硬態(tài)度,開始強調要承擔減排義務。美國的積極轉變使中國自然而然成為國際減排這一全球矛盾斗爭中的主角和全世界環(huán)保人士批評的焦點。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遠低于美國,但2008年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冠軍”,而且上升勢頭還在持續(xù)。為了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指責,我們曾強調用“人均碳排放比較”和“累積碳排放比較”來爭取公平發(fā)展的權利。但是最近幾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也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從1990年算起中國的累積碳排放也超越了除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如果能源結構不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處境將越來越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