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我怎么這么倒霉,怎么會攤上這樣的爸媽呢?”在被父親歇斯底里地痛罵了一通之后,宋強幾乎崩潰了。
宋強在北京工作,“我離開家這么遠就是為了躲開他們,讓他們別再禍害我?!彼螐娬f。
宋強從小就是乖孩子,被父母嚴格控制著,什么事情他都必須按照爸媽的要求去做,如果反抗就會是暴風驟雨般的辱罵,甚至暴力?!澳菚r候我必須聽話,只有這樣才能好過些”,所以,從上大學起,宋強就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鄉(xiāng),只為遠離那些“漫無邊際的控制”。
“但是,我似乎是躲不開了?!边@次沖突,源自父母想到北京來小住一段時間,宋強跟父母商量,希望他們推遲半個月過來。結果,“又聽到了我爸的吼叫”。爸爸電話中的咆哮總在自己耳邊回蕩,宋強幾乎無法正常工作,無法正常生活。
宋強把自己的網(wǎng)名改為“禍害”。他指的“禍害”是他的父母。
其實,認為自己父母是“禍害”的絕不只有宋強,網(wǎng)絡上有個小組名稱就是“父母皆禍害”。成員自稱“小白菜”,在這個小組發(fā)帖,用宣泄的方式描述自己在父母那里受的苦,同時也互相安慰尋求幫助?!靶“撞恕边@個名字,就是源自一首耳熟能詳?shù)暮颖泵窀瑁骸靶“撞税?,地里黃啊,三歲二歲,沒了娘啊……”
而“父母皆禍害”來源于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少女杰絲在姐姐出走后,與陷入神經(jīng)質(zhì)的母親及任教育部長的父親關系越發(fā)緊張,在小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杰絲說了這樣的話。
雖然小組成員在他們的創(chuàng)建宣言里強調(diào):“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钡恰按竽娌坏馈钡男〗M名稱還是引來了排山倒海的罵聲。
“現(xiàn)在家庭教育的矛盾到了非常尖銳的時候,到了需要有人把這個矛盾挑開的時候了?!逼胶馐郊彝ソ逃芯恐行闹魅瓮跽伎げ徽J為這個小組大逆不道,他認為我國家庭教育的矛盾已經(jīng)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矛盾該到爆發(fā)的時候總會爆發(fā)的,只是這個名字有些刺激而已。
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一直不是什么新問題,尤其是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家庭教育的矛盾一直是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但是,像“父母皆禍害”這樣極端的表述卻似乎很少見。
那么,家庭教育的矛盾是不是已經(jīng)普遍存在,而且到了很尖銳的程度了呢?
本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今年完成的一項調(diào)查似乎給王占郡的觀點加了注腳:該項有3120名70后、80后、90后參與的調(diào)查中,有近七成(69.6%)坦言與父母有矛盾,其中59.7%的人和父母“存在代溝”,8.9%的人經(jīng)常和父母發(fā)生沖突,1.0%的人和父母根本“無法溝通,水火不容”。從這個調(diào)查結果看,有近10%的受訪者是和父母有著較為嚴重的矛盾沖突的。中國青年報記者一對一采訪了幾位痛苦的“小白菜”,試圖從他們的個案中,找出近20年來中國家庭教育的種種硬傷。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我的痛苦就像是浸過水的麻繩,只有死神手里的鐮刀才能砍斷”
陸晶是“禍害”小組的成員。
她今年30歲,是單身媽媽,有一個4歲的女兒,目前正在經(jīng)營一家自己的網(wǎng)店。
她的故事很沉重,因為故事中沒有愛。
陸晶的父親比母親大17歲,在跟母親結婚前曾經(jīng)有過一段婚姻,而且有一個年齡挺大的女兒了。
似乎從陸晶記事起,父母就總在無休止地打架。陸晶也免不了挨打。
父母平時忙生意,很少關心陸晶的生活,雖然當時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還不錯,但是陸晶仍然常常饑一頓、飽一頓的。
后來,父母找了一個保姆照顧陸晶的生活。沒想到陸晶的生活更糟了。
“父親和保姆勾搭上了,這個保姆比我父親的大女兒還小?!?/p>
后來,父親的生意走了下坡路。
家里的生活更加恐怖了,父親經(jīng)常喝酒,撒酒瘋。家里沒有一個好碗,好的玻璃杯。
有一天晚上,陸晶的父親喝完酒回家,沒帶鑰匙,砰砰砸門?!澳菚r候我已經(jīng)睡著了,母親一個人在看電視,她故意不給父親開門。大概半小時之后,母親叫我去給爸爸開門?!?/p>
陸晶很快翻身下床下樓開門。還沒站穩(wěn),父親的幾個大巴掌就已經(jīng)扇到臉上了,當時陸晶的嘴里鼻子里都是血,但是她也不敢哭。哭可能會讓爸爸更暴躁。
“那時候我真希望我立刻死去?!标懢дf。
“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這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一句話,但是在陸晶的故事里,這句話顯得十分蒼白。
她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她就是父母的出氣筒。有一次,他們一家三口正在吃飯,突然父母兩人一言不合又打了起來。最后提到了離婚,“把我當成離婚的砝碼,拒付我的學費?!蹦翘旄赣H跟陸晶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今天要殺了你,殺你就是因為太愛你了!”
“打架,流血,辱罵,地獄!地獄!”陸晶在自己的帖子里這樣描寫自己的家庭生活。
“我的痛苦,我的悲哀。就像是浸過水的麻繩,越掙扎越結實,纏得我喘不過氣,我想只有死神手里的鐮刀才能砍斷。”陸晶幾次想到過死。
其實,“死”這個字在這個小組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王占郡介紹。
王占郡組織了一批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志愿者團隊,在這個小組里展開了“一幫一”志愿救助。
“進入這個小組后,你會覺得誰對誰錯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這里每天都有人走在自殺的邊緣。”王占郡說。他們已經(jīng)接觸過的80個案例中,超過一半的人有自殺的念頭,超過25%的人實施過自殺,有將近一半的人他們直接或間接的朋友因為和父母關系問題自殺了。王占郡負責救助的一共有5個人,其中有兩個曾經(jīng)實施過自殺,另外3個人有過自殺的念頭。
“我曾經(jīng)以為,這個小組里是一群不孝的孩子,是反叛的孩子,應該是社會上的極個別現(xiàn)象”,王占郡剛聽說這個小組的時候,跟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是一致的,“但是,當我真正走進這個小組,走近這些孩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非常痛苦,他們在哭泣、他們在哀號。他們確實是被禍害的受害者?!?/p>
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
“我要擺脫,可是我可能一輩子也擺脫不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三類,假愛、錯愛和真愛?!蓖跽伎ふf,那種對孩子沒有感情、對孩子打罵過度的應該是假愛。
陸晶的父母應該屬于假愛這一類。而李翔遭遇的則是錯愛。
李翔是個“80后”。
從小,父親的工作就很忙,經(jīng)常一出差就是幾個月,家里經(jīng)常只有媽媽和李翔兩個人。
李翔的父母應該是很愛李翔的。
爸爸經(jīng)常不在身邊,所以李翔的媽媽對他更是關愛。所有家務活都不讓他做,而且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孔不入”,李翔在家里需要自己做的事似乎只有一件,就是管好自己的學習。
李翔的爸爸是個很沉默的人,“每次好不容易把爸爸盼回來了,他在家里也總是不說話,讓我覺得害怕?!?/p>
爸爸不管李翔的生活,但是對李翔的學習抓得極嚴。父親每次回家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檢查李翔的學習,他會翻看李翔在學校的所有考試卷子、老師評語和習題本。一旦成績下滑,馬上會被父親嚴厲訓話。
“你只有學習好將來才能有出息,我現(xiàn)在這么要求你都是為了你好”、“我在外面這么辛苦,你不好好學習怎么能對得起我”這是爸爸常說的兩句話。
“那時候我經(jīng)常覺得自己很沒用,”李翔說,“跟其他孩子比,我?guī)缀鯊膩聿煌妫野阉械臅r間都用在學習上了,但是無論怎么努力爸爸都不會看見,他只看最終的成績,只要成績不如他想象的好,就會罵我。如果我成績好他就會馬上把我的成績拿到別人面前炫耀?!笨擅慨斶@個時候,李翔都覺得很惡心,“他讓我學習不是為了我好,而是為了他的面子”。
好在從中學到大學,李翔在學習上都顯示出很高的天賦。“我爸媽總說督促我學習是為了我好,可是我卻挺恨學習的,但是不得不學。小時候努力學習是為了我爸能對我好些,長大了努力學是為了遠離他們?!?/p>
高中的時候,李翔成功地考上了離家很遠的學校。見爸爸的機會更少了,但是,媽媽卻仍然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媽媽從家里搬了出來,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陪他讀書,給他做飯、洗衣服?!拔抑缷寢屢彩菫槲液?,但是,她只知道讓我吃這個、穿那個,我想跟她聊聊天,她就會說:‘趕緊學習,別說那些沒用的?!?/p>
現(xiàn)在李翔已經(jīng)在英國讀書了,5年來,他僅回過家一次。
“回想我28年的人生,我似乎就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學習,一件事是逃離?!?/p>
已經(jīng)成功“逃離”的李翔現(xiàn)在更加痛苦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有了同性戀的傾向?!罢f心里話,我真的怨恨他們。我爸爸很少在家,只要在家只關心我的學習,我從他的身上一點兒也沒有學到一個男人該為一個家做些什么,而我媽媽卻又離我太近了,近到讓我覺得女人就是整天嘮嘮叨叨、瑣瑣碎碎的、讓人反感的人?!?/p>
由于缺少父愛,李翔的內(nèi)心有一種缺失,他雖然長大了,但是內(nèi)心仍然還是個孩子,還渴望一份父愛。這也許就是李翔內(nèi)心痛苦的根源。
李翔的父母到現(xiàn)在仍然不知道兒子有多痛苦,對于他們來說,在英國留學的李翔是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產(chǎn)品,是一個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臉上有光”的產(chǎn)品。
李翔說:“我一直夢想著擺脫他們,現(xiàn)在我真的擺脫了,但是卻發(fā)現(xiàn)我擺脫的是他們的軀體,卻一輩子也擺脫不掉他們對我的影響。”
不顧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而去愛孩子是“錯愛”,王占郡說,雖然很多父母一直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李翔的例子有些極端,但是“錯愛”的例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比比皆是。
每到周末那些督著孩子往奧數(shù)班、英語班、鋼琴班里跑的家長,哪個不是“為了孩子好”,又有多少孩子不對這種“好”充滿反感和抵觸。雖然家長的壓力是來自不科學的應試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家長心中的功利主義正在加重這種“錯愛”對孩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