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月28日,北京天安門籠罩在沙塵之中。 當日,北京出現能見度不足1公里的大霧,全市大部分地區(qū)空氣質量普遍達6級嚴重污染,且處于大風藍色、霾黃色預警中,上游內蒙古中部較大范圍沙塵也波及北京。 新華社發(fā)(何光 攝)
新華網南京3月1日電(記者 朱旭東)同事去北京出差,糾結于是否要自備口罩。于是很認真地建議:“帶水,帶空氣,收拾一切壇壇罐罐,裝滿,帶走?!币驗檫@時南方的空氣,似乎還好一點。
多少年以前,這種建議顯得很滑稽,現在卻顯得很必要。多少年以后,在外行走的旅人,累了、餓了,找個地方歇歇,最期盼的,估計是吩咐店里的伙計:“來兩斤上好凈水,三壺新鮮空氣?!?/p>
北京的霧霾還沒有走干凈,沙塵暴又來了。氣象臺友情提醒做好防護工作,可這無處不在的污染空氣,除非能像土行孫般遁地還能不呼吸,才能逍遙,否則,只能“從了它”。
霧霾、沙塵暴、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已經不是一省一市、一城一地之獨特現象。有條件的人家,買了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現代裝備,打造一個相對純凈封閉的盒子將自己裝了起來。可是,人不能從一個盒子走向另一個盒子,更怕從干凈的盒子中走進污染的大氣中,那樣更經受不了環(huán)境的考驗,倒不如百煉成鋼。
因為躲無可躲、避無可避,所以即使忍無可忍,也只能忍著、吸著、喝著。
曾經,空氣和水都是干凈清白的,并不是烏托邦中才有。而對于每一條生命來說,都不在乎這個P那個P,要的只是正常的生存環(huán)境。殘酷的現實告誡我們,當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成了奢侈品,GDP們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