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忠烈祠
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騰沖國殤墓園):位于云南省騰沖縣城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占地80余畝。1945年7月7日(即盧溝橋事變8周年紀念日)落成。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為國殤墓園?!皣鴼?即為國作戰(zhàn)而犧牲的壯士。國殤墓園是一座埋葬著滇西抗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8000,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國殤墓園以小團坡為起點,在其東北向的中軸線上,建有"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騰沖戰(zhàn)區(qū)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紀念堂" 及墓園大門。國殤墓園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占地88畝,主體建筑以中軸對稱、臺階遞進形式,由大門經(jīng)長通道循石級而上至第一臺階,再循石級而上,至嵌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級臺階擋土墻,沿墻分兩側(cè)上至第二臺階,建有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懸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內(nèi)外立柱懸掛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lǐng)的題聯(lián);走廊兩側(cè)有蔣中正簽署的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二十集團軍總司令何揆彰的“騰沖會戰(zhàn)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記。祠內(nèi)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cè)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祠后為相對高度31米的圓錐形小團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陣亡官兵骨灰罐,墓園大門一側(cè)筑有“倭?!币蛔?,埋日軍尸于其中,并由李根源先生題書刻石名"倭家",以示侵略者的失敗。紀念塔建于坡頂。坡上蒼松翠柏,青草黃花,相伴著3168座排列整齊、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當年攻城陣亡烈士的姓名、籍貫、軍銜、職務等。墓園西邊,大盈江水洶涌狂奔,滴水瀑布的巨大轟鳴回應著墓園之松濤嗚咽;隔澗相對的龍光臺上,明將鄧子龍所書"劍掃風煙"4個大字依稀可見;風嶺晴崗在它的東側(cè),高聳的文筆塔與紀念塔相對應;向南望,美麗的和順僑鄉(xiāng)煙霞檬攏,風光晴旋;極目北眺,籠籠朝云,瑞祥生輝;有名的史迪威公路--那條壯士們用生命捍衛(wèi)的"抗戰(zhàn)大動脈",從它的旁邊婉蜒而過。坡前,是抗日英烈紀念堂。堂中陳列有碑刻的"總理遺囑"及"天下為公"之訓言。
騰沖為云南省西部重鎮(zhèn),1942年被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1944年5月,為了完成打通中緬公路的戰(zhàn)略計劃,策應密支那駐印軍作戰(zhàn),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六個師的兵力向占據(jù)騰沖達兩年之久的侵華日軍發(fā)起反攻,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復騰沖城,全殲守城日軍6千余人,我軍亦陣亡少將團長李頤、覃子斌等將士8000余人,地方武裝陣亡官兵1000余人,盟軍(美)陣亡將士19名。為紀念捐軀英烈騰沖人民在騰沖古城郊外一座圓形小山修建了“國殤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