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本報記者 張夢然 綜合外電
榮譽與聲望無價。學術貢獻更無可衡量。但除此之外,關于諾獎,人們其實也有興趣知道獲獎者是怎么動用那一大筆獎金的。別怪我們太世俗,不過是想了解下大師們在花掉獎金時,是否也會表現(xiàn)出他們在科研工作中所擅長的創(chuàng)造性?
據(jù)美國《GlobalPost》網(wǎng)站、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在線版10月7日消息稱,從以往經驗來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們使用獎金的方法的確是多樣化:有因此得以維系生活的(原本正在貧困線上掙扎)、有一下子還清了抵押貸款的、有為高端生活錦上添花的、有用于資助戰(zhàn)后重建的、也有將獎金用于學術研究——提攜晚輩、資助同行的,甚至于還有,忙到一直沒空理這筆巨款的。
其中比較別出心裁的,像是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爵士,他在自己房前裝上了一個槌球草坪;
1995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德國分子生物學家C.N.福爾哈德,建立了一個慈善團體,幫助年輕女性科學家撫養(yǎng)孩子、購買洗衣機什么的,進而支持她們繼續(xù)投身科研;
2001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保羅·納斯,他當即決定升級自己的摩托車;
2004年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當記者問到她這件事時,她停頓了一下,然后回答獎金對她意味著“經濟獨立”。
至于還沒時間琢磨如何處理這筆錢的則是2012年的物理獎得主之一塞爾日·阿羅什,他太忙了。而通常大師們在獲獎后的第一年,都要忙于出席會議、講座和頒獎典禮。
而早時年間的大師們呢?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所有獎金留給了第一個妻子和兩個兒子;1903年和1911年的兩屆得主居里夫人,所有獎金都投入到科研中。
諾貝爾基金會執(zhí)行長拉斯·??纤固拐J為,獲獎者的用錢方式,一般取決于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本身的財力、收入以及處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以前也有過諾獎得主因為擔心退休后的養(yǎng)老問題,就將錢全部放進瑞銀等著收取利息的。
至于普遍比較受歡迎的選項,那就是房地產了。
1993年醫(yī)學獎得主之一菲利普·夏普,獎金就用于購置了一棟費德勒式上百年的老房子。他直言獎金實在是諾獎美好的一部分,當然,更重要的部分則是一種“承認”。而沃爾夫岡·凱特納,在2001年與兩名同事共享諾貝爾物理獎后,也把獎金用在購買房產和孩子的教育費上。不過據(jù)他說,繳稅給美國政府已經花去不少,所剩并不很多了。
按照諾貝爾最初的意愿,理想的獎金額度,應該能保證一位教授在20年不領取薪水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進行他的科研事業(yè)。不過2001年以來,諾獎獎金的名義價值雖然固定下來,每年都是1000萬瑞典克朗。但實際上因為全球經濟低迷和匯率變化問題,獎金的實際價值正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