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fā)展門戶網訊 前段時間,從公益圈到購物網站,都被一顆來自雅安的黃果柑霸屏,為它背書的竟是中國扶貧基金會。人們不禁要問:一個非盈利組織做起了電子商務,是否與其機構性質相悖?網上開售黃果柑,是一次偶然的公益行為,還是要長期存在的戰(zhàn)略?帶著各種疑問,記者對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進行了一次專訪,以找尋答案。劉文奎秘書長也首次在媒體面前敞開心扉,將中國扶貧基金會電商扶貧戰(zhàn)略的初衷、背景、模式、愿景一一解密。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 劉文奎
自己做電商是不想被砸牌子
記者:劉秘書長您好,最近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公社推出的黃果柑可是火爆網絡,很多人來不及購買就售罄了,能說一下具體的銷售情況嗎?
劉文奎:我們推出的雅安黃果柑從3月9日開始到3月18日,一共進行了兩輪推廣,所有認證果農滿負荷采摘,共銷售鮮果168,611.5斤,交易總額1,288,681.75元,為85戶認證果農增收168,611.5元,可以說效果遠遠超出預期。
記者:中國扶貧基金會作為公益機構的翹楚,為什么要做電商?
劉文奎:我們的電商雛形應該是從2014年開始,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幫雅安的果農賣獼猴桃,出發(fā)點就是幫農民增收。我們幫果農注冊了淘寶店鋪,動用所有的資源進行推廣,邀請明星轉發(fā)微博,效果很好,也是一個星期就全部售罄。但是賣完獼猴桃那個店鋪就沒東西賣了,我們覺得投入的資源沒有著力點了,很浪費。
后來反思的時候發(fā)現這種做法還有一個潛在的隱患,就是萬一那些獼猴桃中有農殘超標的,我們當時這種做法是沒辦法解決的。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給人家背書,最后有可能砸掉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牌子。而且通過這件事我們發(fā)現,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口碑和資源,利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