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砸錢就一定能制造視覺盛宴。《阿修羅》和早兩年的《爵跡》都野心勃勃想創(chuàng)造中國版奇幻大片,最終卻只是讓觀眾在《權(quán)力的游戲》《指環(huán)王》和《阿凡達》之間跳戲,兩頭不著調(diào)。
不是砸的錢多,就一定是好電影;不是請到好萊塢團隊,就一定是視覺盛宴。投資七億的 《阿修羅》,首周末票房不到5000萬。原定同個檔期的 《爵跡2》首日預(yù)售票房2800元,匆忙撤檔——“大制作有大票房”的迷信可以休矣。
《阿修羅》上映前的豪言壯語還是相當(dāng)鼓舞人心的。片方表示,預(yù)計票房達30億,它的目標(biāo)是中國版的“阿凡達”和 “指環(huán)王”。
數(shù)字彰示野心,現(xiàn)實卻十分殘忍?!栋⑿蘖_》上映三天,票房不足 5000萬,不僅有《邪不壓正》來勢洶洶搶奪排片,甚至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打不過,只有撤檔、停映。理由是遭到了“黑水攻擊”。
上次臨時撤檔、哭訴自己被黑的是《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它上映了四天,比 《阿修羅》撐得略久些。 《阿修羅》宣布撤檔的第一時間, 《逐夢演藝圈》導(dǎo)演畢志飛便立刻站出來聲援。畢志飛承認,這是他在電影院看過的最具好萊塢國際水準的中國大片。
《阿修羅》的眼光投放得更深、更遠、更悲天憫人,它擔(dān)心的不只是收不回本,而是整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并將自己在某平臺上收到的低分差評視為 “行業(yè)的恥辱”,是 “卑鄙、愚蠢、可笑的行為”,希望觀眾的眼光是公正的——可惜,觀眾也指望不上。電影行業(yè)中常說的一句話是,觀眾買票進場是最好的投票。觀眾沒支持 《阿修羅》,票投給了別家。
究竟誰給的勇氣,讓 《阿修羅》擁有 “你不喜歡我,就是你不識貨”的自信?或許可以從電影的宣傳材料里看到端倪:耗時六年,花費七億,有200位國際主創(chuàng)、2400個特效鏡頭、1800人參與拍攝,其中包括了 《環(huán)太平洋》的美術(shù)總監(jiān)、 《指環(huán)王》系列的服裝設(shè)計、好萊塢的動作指導(dǎo)……這些數(shù)字和抬頭,共同撐起了某種邏輯:只要砸的錢多,就一定是好電影;只要請到好萊塢團隊,就一定是視覺盛宴;只要是大制作,就一定有高回報。
可這種迷信早在 《阿修羅》籌拍的六年間被連根鏟除了。
2016年, 《爵跡》號稱 “中國首部真人CG電影”,全片采用 “動作捕捉”技術(shù)。在花絮視頻中,演員背負的設(shè)備和動作捕捉大師安迪·瑟金斯的一模一樣,但最后出來的效果卻只停留在頁面游戲水平。投資兩個億,目標(biāo)破10億,最終收了三億多。兩年后——也就是今年, 《爵跡2》原定7月上映,首日的預(yù)售票房僅為2800元 (后面并沒有萬),臨時宣布 “由于制作原因電影改檔”。另一部創(chuàng)下華語電影“奇跡”的是 《封神傳奇》,網(wǎng)友稱之為 “史詩級的爛片”,上映前,它也曾喊話 “勇破25億”,投資高達五億,最終票房三億都沒有到。
所謂好萊塢團隊為 《阿修羅》做出的造型同樣飽受質(zhì)疑。首先,最重要的角色阿修羅王:阿修羅王形象為一體三面,象征欲望、謀略和洞察,分別由梁家輝、劉嘉玲和吳磊出演。這一特效被片方上升為 “世界性難題”。糟糕的是,三張臉安在一個頭上,別說美感和協(xié)調(diào)感,連25年前的《白發(fā)魔女傳》里連體人的驚悚效果都沒有,只剩下一種感覺困擾著我們:擠,實在太擠了,梁家輝的臉占了一半,劉嘉玲和吳磊分享另一半。整部電影中,劉嘉玲必須梗著脖子說話,一旦鏡頭給到梁家輝,劉嘉玲的臉部特效就偷工減料,只剩下假笑和眨眼。其他人物造型則讓觀眾不停地在 《權(quán)力的游戲》 《阿凡達》 《指環(huán)王》之間來回跳戲,所謂 “中西合璧”的結(jié)果是兩頭不著調(diào)。
電影早已不是雜耍,炫酷、燒錢的外表如果包裹了一個蒼白、乏味的故事,140分鐘的爆米花大電影一樣令觀眾如坐針氈。
《阿修羅》簡介中龐大的世界觀設(shè)定 (“善惡法則在天界、阿修羅界、人界、魔獸界、惡靈界和煉獄界六界輪回”)不僅沒發(fā)揮出任何作用,反而顯出故事的單薄和老套。 《阿修羅》總編劇楊真鑒,之前為圈內(nèi)人熟悉的身份是電影營銷總監(jiān),最拿得出手的成績是十年前的 《畫皮》。實在叫人生疑,如果 “臨時撤檔”是一次營銷策略的話,那這次 “營銷”顯然比他寫出來的劇本精彩太多,效果也好太多——在短時間內(nèi),真有不少觀眾懷抱獵奇的心理,紛紛搶購撤檔前的《阿修羅》戲票,希望親身感受一下大家究竟對這么一部六年磨一劍的大戲有多么的 “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