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2年兩會,是珍視民意訴求,共解“民生清單”的又一機會。解答“民生清單”,需要經濟發(fā)展型政府角色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角色的轉換,需要對現有利益格局進行大的轉換。
2012年兩會,今天拉開序幕。民生議題,也隨之升溫。根據最新調查結果,房價、物價、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上學看病就業(yè)“老三難”、食品安全、校車安全、社會道德風氣以及如何以政務微博促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等八大民生熱點最受關注。這份“民生清單”,既代表了公眾對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訴求,也凸現了公眾感知的社會和經濟難點問題的主要方面。
近幾天媒體披露的代表委員的提案和建議,也與公眾的關注點吻合。比如,九三學社中央建議“三公支出”浪費入刑,政協委員稱校車“整頓”不能簡單變成“停開”,不少代表委員呼吁“取消養(yǎng)老金雙軌制”等。民意和代表委員的密切互動,令民眾感受到一個活躍生動的政治時刻的到來。
這正是當今中國社會應有的場景。社會民眾的關注視角,多與自身的切身感受相關聯,代表委員們的關注視角,則更深入到制度建設的層面。視角雖然不同,卻都發(fā)自共同的現實觀照。
轉型期的社會和經濟形態(tài),既是矛盾和難點問題不斷涌現的過程,也是公眾權利意識不斷提升、利益訴求趨于多元化的過程。在這樣的演進過程中,為政既需要體察多種利益訴求存在的客觀性,更需要恰當鑒別不同訴求和矛盾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適當入口,通過切中肯綮的施政,理順不同的利益關系,減少不合理的失衡,盡可能地養(yǎng)育共贏、共濟、共生的社會和經濟生態(tài)。
民意所指的八大熱點問題,其實已經提供了施政的重點方向。這些熱點,有新問題,多數是老問題,是事件推動下進入公眾視野的老問題。老問題而年年大熱,說明兩點:一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已非現象層面的問題,而已經深入到了體制機制層面;二是正因為涉及體制機制層面,所以要想改善和解決,需要持之以恒的韌性和堅持。
“老三難”問題如此,房價、物價、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等莫不如此。盡管多年來,在這些領域的改革探索一直在進行,但是,包括內部積弊和外部環(huán)境在內的種種因素,既在思路上對改革探索形成了困擾,也在改革探索的時機、力度把握上造成了影響。而既有的利益格局的掣肘,更是往往成為興利除弊的抗體。
“民生清單”,不是一份新問卷。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找到更合理的解題辦法。許多代表委員關注民生的提案,或在宏觀層面,或在一個個微觀層面提出了應對之策,更多的提案將在兩會期間公之于眾,這實際上就是新的改革呼聲。正如全國政協發(fā)言人趙啟正昨日所說:深化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
過去的歷程表明,單兵突進式、局部的改革,盡管有可能階段性地獲得增加民生收益的效果,但總體來看,難以降低民生領域中矛盾積累疊加的高度,難以令民生熱點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如果不下定決心調整利益關系,那么個人式的、利益團體式的利益就總是能獲得大于民生總體利益的增長,生產和財富資源就總是處于失衡分配狀態(tài),公共產品的供給就難以徹底改觀,而改善民生的既有政策目標,就只能在被動狀態(tài)下挪步。
解答“民生清單”,需要經濟發(fā)展型政府角色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角色的轉換,需要對現有利益格局進行大的轉換,需要各種要素資源的更合理分配。顯然,沒有總體性的戰(zhàn)略部署和更徹底的改革,這一切不可能完成。好在,民意的冀望,民智的聚集,為這種全局性改革提供了最大的動力來源和憑借——2012年兩會,正是珍視民意訴求,共解“民生清單”的又一次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新京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