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心情抑郁精神少慰藉
由于很多空巢父母整日在家形影相吊、生活孤單,加之思念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難遣,很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獨守空房”的老人又在陌生的國度面臨文化隔閡、語言不通等困難,心理問題更是亟待重視。
曾有人將中國老人在國外的境遇戲稱為“五子登科”——聽不懂英語是聾子,看不懂是瞎子,不會說話是啞子,不會開車是拐子,拿起電話答不出、手抖得像呆子。于是,這些父母往往因遠離原有的文化和生活圈子、不習慣海外生活而心生郁悶,感到寂寞。許多老人因此不愿在國外常住。此前有媒體報道,一對去澳大利亞看望女兒的中國夫婦不到兩個月就提前回國,只因“想念與老伙伴在大樹下下棋、在公園里舞劍、在家門口吃小吃的日子”。
在海外,還有很多華裔“空巢老人”并不具備回國的能力,他們只能相互依靠,維持生活。據(jù)紐約法拉盛福壽老人中心主任王能介紹,近年來華裔“空巢老人”逐漸增加,目前老人中心內(nèi)大約15%的老人屬于“空巢”。很多老人因此被迫互相依靠,每天聚集在一起吃飯、打麻將、看報紙等。老人中心就成為這些“空巢老人”最信任的“家”。
目前華人社區(qū)普遍存在華裔老人貧困問題,而“空巢老人”不僅面臨貧困,還面臨無人依靠的悲慘生活。王能介紹說,有的“空巢老人”每天只能吃一頓飯,甚至有的“空巢老人”更是無家可歸。王能表示,“空巢老人”面臨最多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老人對生活物質(zhì)要求不高,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共鳴。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多數(shù)身在海外的子女都為不能就近照顧國內(nèi)的父母而心懷愧疚,但談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大都表示自己的矛盾和無奈:自己在國外奮斗多年,事業(yè)和家庭都在國外,放棄一切回國照料父母不太現(xiàn)實;將空巢父母接往國外,也遠非解決問題的良策。除了子女因工作忙碌常常無暇顧及父母之外,已在國內(nèi)生活大半生的父母也很難在一個陌生的新環(huán)境里老有所樂、頤養(yǎng)天年。更何況,中國傳統(tǒng)“落葉歸根”的思想也讓許多老人難離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