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4月21日,湖南衡陽南華大學的大學生在獻血。當日,南華大學開展“獻出青春熱血,抗震救災,支援雅安”專項獻血活動,在校大學生積極為“4·20”四川蘆山地震災區(qū)傷員獻血。新華社發(fā)(曹正平 攝)
從汶川到蘆山,我們對社會理性有了更大信心。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無疑必須面對各種矛盾,以焦慮對待沉疴只會積攢問題,以怨懟發(fā)泄不滿只能撕裂社會。這5年,當“正能量”成為流行詞,“建設者”成為首選項,我們的社會開始向理性回歸?!安灰趴v感情一味煽情,也別肆意否定一味挑錯”,蘆山地震的第一時間,即有網(wǎng)友如此告誡?!皫椭鸀膮^(qū),不一定都要趕赴現(xiàn)場”,“不傳謠、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獻力量。”一樣的情系災區(qū),一樣的生死與共,然而比起5年前的那個初夏,對于如何展開有效救援、怎樣呵護受災者尊嚴,我們有了更高要求、更深理解。
汶川到蘆山有多遠?85公里,1804天。但我們所翻越的距離,豈止萬水千山。
就在這1804天里,我們遭遇了“7·23”動車事故,經(jīng)歷了“7·21”暴雨之慟,痛惜過“小悅悅之死”。我們也奉獻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的精彩,見證了鳥巢一代、海寶一代的成長,感動著“最美老師”、“最美司機”的平凡偉大。災難與輝煌并存,痛楚與復蘇同在,徘徊與進步相生。飛速前行的中國開始了靈魂的跟進,重建對人性對社會的信心。
正如苦難是人生的老師,人類的進步也正是在挑戰(zhàn)與砥礪中延展。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新媒體展現(xiàn)了大愛中國,但也推送了蕪雜信息、制造了不實傳言,如何更好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的正能量?面對公開透明要求和信息時代的壓力,權(quán)威部門如何統(tǒng)攬全局、提供更加系統(tǒng)的信息?被網(wǎng)友連連喊“滾”的慈善組織,能否以自己的“埋頭苦干”重建公信?天災難以避免,但能不能在選址、預防、災后保障上做得更到位?
“我們并不只活在我們所屬的時代里,每個人身上也扛著歷史?!痹谶@個不同尋常的春天,堅守雅安的同胞、眾志成城的國人,讓我們看到了“扛著歷史”的堅韌。這種從很多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歷史感”,不正是一個民族不斷前行的動力?(陸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