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為何會出現在韭山?
由于韭山地下泉眼眾多,專家們懷疑這種水母是從那段小溪下面的泉眼里冒上來的,但是,管理處的人卻否認了這個情況,泉眼倒是有一個,那就是在水庫的那個位置,除了山上小溪流下的水外,水庫里的水大部分來自于那個眼泉。那么為什么水庫卻反倒沒有呢?針對種種反常地情況,調查人員們決定首先尋找泉眼的源頭,因為這種水生物很可能就是從泉眼里出來的,他們將目光聚焦到了韭山洞中。
韭山洞,坐落于韭山南部的地上溶洞,因洞外長滿野韭菜而命名,洞內水系發(fā)達,景色奇異,是安徽地區(qū)少有的喀斯特景觀。安徽理工大學資環(huán)系劉文中博士介紹,韭山洞這個地區(qū)所有的地層跟整個華北大陸是一樣的,也就說在寒武紀,奧陶紀包括石炭紀一部分地層全形成于3億年之前的海洋環(huán)境。就說當時在3億年之前,這個地區(qū)全都是海相,形成了一套海相的地層。
經過考證,地質專家向我們描述了韭山洞的形成圖景。大約在2.2億年前,華北大陸發(fā)生了一次比較大的地殼運動,這些地殼運動使原來形成的這些地層發(fā)生了抬升和褶皺,由于巖體內產生了很多裂隙,隨著地表水的滲透和斷層處地下暗河河水的涌入,就在韭山洞這個可溶性巖石當中形成了一個溶洞,而這樣的地質變遷倒是與桃花水母的演化進程十分吻合。
桃花水母也會“休眠”?
崔峰說,生命都是起源于海洋當中的,這些生命體會逐漸向陸地中進化,桃花水母這種水母形的個體逐漸進入淡水以后,適應了淡水的環(huán)境,就逐漸演化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淡水桃花水母,也就形成了完全的一個淡水種類。在崔峰隨后對洞內水體的檢測中,發(fā)現除了洞內水體溫度略低于洞外,其他條件都與洞外的水系相同。據此,崔峰做出了判斷:桃花水母的出現與韭山洞是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水系,韭山洞水母是韭山洞洞口水系流下去的。
可是,如果說桃花水母是源自韭山洞的話,那為什么十幾年來人們卻沒有在洞中發(fā)現桃花水母的任何蹤跡呢?崔峰介紹,在桃花水母的一生當中,它還有另外一個階段,就是水螅體階段。
水螅體是桃花水母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個體極其微小,在水體中用肉眼很難發(fā)覺,在外界環(huán)境不利于發(fā)育成水母個體的情況下,桃花水母將以水螅體的形式長期存在。
崔峰說,水螅體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比較低,在不良的環(huán)境下面,水螅體能夠生存,或者說桃花水母可以依靠水螅體能夠使得這一個物種得以延續(xù),但是只有當外界環(huán)境條件非常適宜的時候,桃花水母才有可能會大量出現。足夠的光照和溫度是水螅體發(fā)育成桃花水母的必要條件,由于洞內缺乏這些條件,所以這些水螅體流出洞外時,遇到適合的溫度和光照就促成了水母的發(fā)育。
謎底揭曉
謎底一:在風力下,水母在水庫中慢慢聚集,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群系
那么以前為什么看不到桃花水母呢?在水庫邊,崔峰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著這個問題。一陣風之后,水庫水波的流向引起了他的關注。這股水流是由北向南行進的,這與當時的風向有關系,而小溪流向水庫的水是由南往北來,有沒有可能是由于風力的關系,將大量出現于水庫泉眼的桃花水母吹向了小溪,又由于受到小溪相反水流的阻擋,從而淤積在了那一段小溪里呢?
但是,這也只是一種推斷,在鳳陽氣象信息中心,調查人員對前幾天韭山地區(qū)的溫度和風力進行了了解。
鳳陽氣象局吳玉華副局長說,根據看到的氣象資料,在桃花水母出現的那段時間,韭山洞是以偏北風為主,風速在三級風左右。三級北風完全可以帶動水流把這些微小的生物吹向小溪,這也就是為什么桃花水母獨獨出現在小溪里的原因。
謎底二:桃花水母珍貴是因為它在進化史上的地位一點都不比大熊貓差
關于安徽鳳陽韭山水庫大量出現桃花水母的原因,終于被找到了,那么桃花水母的重要性在哪兒呢?專家說,它作為生物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獨特物種,在進化史上的地位一點都不比大熊貓差,而且作為一種獨特的基因保留的品種,它對于我們今后研究的學術價值,意義非常深遠;同時,作為一個珍貴的瀕危物種,能夠突然大量出現在世人眼前,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專家告訴我們,除了因為天氣溫度好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近些年來鳳陽韭山水庫的水質是逐年變好,這才是一個決定的基礎。如果今后還能保持這樣的趨勢的話,那么相信這個桃花水母出現它絕對不是一次兩次。鳳陽的有關部門投入了不少的資金,準備對桃花水母進行繁殖方面的研究,希望今后人人都能夠欣賞到這一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