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許云鶴:“沒準兒以后遇到了我還要管”
南方日報:你們尋找到的案例是自己主動去找還是他們找上門?
談方:基金成立以來,我們在全國了解到的案例大約有二三十起。我們比較關注的有10多起,真正受理的有4起。其中兩起是當事人找到我們的,但他們最后都放棄了,另外有兩起是媒體報道后我們主動聯(lián)系上的。
南方日報:他們?yōu)槭裁捶艞墸?/p>
談方:一是不愿再提起被冤枉的事,太傷心,心里太糾結。而我們一旦介入,就肯定要詳細地問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原本他們心里的傷疤只有自己知道,現(xiàn)在別人都看到了,這是一般人受不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當事人也害怕別人誤會自己又到處告狀,到處去訛別人。倒是媒體曝光過的兩起反而都接受了我們的幫助,因為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了。
南方日報:這些案例的當事人有沒有說過什么話特別具有代表性的?
談方:第一句話,“好人不能做”;第二句話,“我自認倒霉”。兩個放棄援助的都這么說。今天下午好不容易打通許云鶴的電話,許云鶴倒是說“沒準兒以后遇到了我還要管”。我注意到他說的是“沒準兒”,也就是說,他其實也有以后不再管的打算了。
南方日報:您有沒有調(diào)查過這種攙扶老人被訛的事件到底是小概率的還是很普遍的?有沒有可能是我們夸大了做好事的“風險”?
談方:根據(jù)我們了解的情況,現(xiàn)在攙扶別人反被訛詐的情況在全國還是有很多,基金成立后我們關注到的就有二三十起。但在生活當中,據(jù)我個人判斷,其實大多數(shù)攙扶別人的人還是不會被冤枉的,這么多年來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沒遇到過。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盡管這些好人被污蔑的事件是小概率,但影響卻是很廣泛、很惡劣的。
南方日報:您認為應該怎么做才能從根本上減弱做好事反被訛的“風險”?
談方:第一是社會輿論導向,讓大家都重視這個問題。第二,司法部門要在法制層面上加強監(jiān)管。首先應堅持誰主張誰舉證,要訛詐好人的人自己拿出證據(jù)來,不能只按交通事故條例以及偏向“弱者”的原則來處理。此外,還應追究這些冤枉好人的人的法律責任。
南方日報記者 趙新星
實習生 許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