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所,也與我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60年來,關于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guī)卓谌宋伨釉诓坏?0平方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人獨享20多平方米的居室面積……且聽普通市民講述關于房子的故事。
1978年前租住公房
特點:條件簡陋,居住擁擠講述人:鄭州市民王先生講述地點:防空兵學院招待所門前我是地地道道的老鄭州,出生在鄭州,長在鄭州,今年已經56歲,親身感受了鄭州人居的巨大變化。
在我的記憶中,10歲以前,我家里沒有房子,一直租房住。我的父母都是單位職工,媽媽在國棉五廠上班,父親在蔬菜公司上班。但那時,父母的單位都沒有房子,我們一家5口人擠住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很破舊,每逢下大雨,屋頂就會漏水,這時大人就會用臉盆、水桶接雨水。平房不帶廁所,白天上廁所都得去公廁,晚上則使用夜壺。那時候太小,很多事情現在記不清了,光記得成天吃不飽飯,肚子餓。別看父親在蔬菜公司上班,但那個年代家里也吃不飽飯,沒飯吃時,家里還吃過酒糟。這種日子現在想想都讓人傷心難過。
改革開放以后,家里生活漸漸好起來。1978年,家里終于分到了一套20多平方米的公房,面積雖然小了點,但總算有了自己的房子。
80年代福利分房
特點:房小、條件和環(huán)境差講述人:鄭州市民劉先生講述地點:碧沙崗公園1982年,我成家時,單位分給我一間不到13平方米的單身宿舍,房間里除了放一張床、一個大衣柜、一張書桌外,再也沒有多余的空間。整層共用一間水房,要“方便”還得到樓下百米外的公廁去。煮飯時各家都在房間外面放一個蜂窩煤爐子,下了班,各自便在樓道里點火做飯,那是真正的“鍋碗瓢盆交響曲”。
在這個房子里我住了近3年,1985年,職工們搬進了新居,我也分到一套近50平方米、帶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住房。在搬進新房的那一刻,我一想到從此以后再也不用住以前那樣的筒子樓了,那高興勁兒就別提了!這套房子我一直住到1999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祖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家現在的面積有120多平方米。近幾年來,幾乎每位職工家里都配備了齊全的家用電器,有的職工還買了面積較大的商品房和私家車。如此大的變化,在30年前恐怕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