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二、陜西調查:農民沒水澆地,水利設施成擺設
可以想像,當農田撂荒或者糧食減產,我們的糧油價格也會出現(xiàn)波動。而這一切,都和荒廢的農村水利設施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下面是記者的調查。
中國是水資源分布很不平均的國家,南方地區(qū)水資源偏多,而北方地區(qū)水資源偏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訴記者,北方六個一級流域,海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內陸河流域,這六個一級流域所占國土面積是一半,GDP也是一半。但是,它的灌溉面積比較多,占了中國的65%,可是它的水資源量才占了全國的16%。
但水少的中國北方地區(qū),缺水現(xiàn)象正越來越嚴重。白洋淀的水面面積和上世紀50年代相比也只剩下一半,華北平原原來用鐵鍬就能挖出的地下水,現(xiàn)在要打上百米深才能抽出地下水。地下水位的下降,不僅讓位處中原地區(qū)的少林寺這口飲用水井逐漸干枯,同時還讓陜西岐山縣大量灌溉用井無法使用。
記者向村民詢問這個井的出水情況,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賈偉告訴記者,這3年都沒使用了,3年以前斷斷續(xù)續(xù)的有些水,但現(xiàn)在水位下降了,估計報廢了。記者又問到,這個井有多深?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賈偉說,這就是個80米深的,但現(xiàn)在機井都是140米。
相比洪水,旱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更大。為了擺脫水井逐漸干枯、無水澆地的困境,4年前,陜西省水利廳廳長做客電臺時,賈偉就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告訴了水利廳廳長。
2007年陜西水利廳廳長電臺節(jié)目錄音:“水利設施老化,2006年我們省政府已經出臺,對小型農田水利,拿出一個億的資金來解決小型農田水利的設施老化問題。你反映的問題,我們也做了5年規(guī)劃,也列入我們規(guī)劃里,就是分年度實施,如果這里存在問題比較迫切的話,我們可以盡快,提早來安排解決你這里的設施老化問題。下面回來以后,做一些調研,根據(jù)項目上報情況,我們來研究考慮。”水利廳廳長并表示水利部門的同志是言必行,行必果的。
但賈偉沒想到的是,4年前,他向水利廳長反映問題時,6口水井中還有2口能抽水,但由于投入不足,4年后,他反映的問題不僅沒解決,能夠出水的井也只剩下了1口。和陜西岐山境況相仿的還有河南省漯河市,這里的農田基本都靠灌溉井來澆地,但農民告訴記者,由于過去打的老井不夠用,所以農業(yè)開發(fā)部門新打了不少機井,但新打的井中,很多由于深度不夠,很難使用。
聽說農民們一塊地澆了3天之后,記者向農民問道,您的一塊地澆了3天還沒澆上?農民則告訴記者,澆一會就沒水了,等它漲出水來,再抽20分鐘又沒有了。他這個井打的深度不夠,他說的是40米,根本就沒打夠40米。
記者注意到,在漯河,由于灌渠逐漸失去作用,很多農民選擇用水管抽水來澆灌。和它類似的是,在陜西岐山的一些村莊,由于水井逐漸干枯,成了擺設,這里的水渠也逐漸荒廢。
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賈偉表示,沒水就沒辦法再維護了,要是有水啥都好辦,也愛護渠了,澆地能澆上?,F(xiàn)在沒有水了,拉麥、機械來收割了,就把這渠給毀壞了,這就有一個連鎖反映。
趙家臺村村民同樣解釋道,這兒以前都是渠,但現(xiàn)在這里都填完了,你根本就看不到渠了。
水井干枯后,失望的村民認為渠道失去了作用,因此,不僅渠道的雜草沒人收拾,就連耕種收割時,拖拉機也會不斷碾過這些渠道,造成損壞。在岐山,當一些村莊的水井干枯后,只能靠抽水站把灌渠的水一級級提高后來澆灌,這個位于趙家臺村地勢最高的四級抽水站,建于上世紀70年代,但在八九年前就已經報廢。
在記者的詢問下,趙家臺村村民表示,其實設備安裝好就能用。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三級抽水站,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抽水站也是建于上世紀70年代,很多設備已經報廢了。電機倒還好,主要是電氣控制柜,控制部分老化太嚴重了,沒法運行了。全部換的話可能得花上幾十萬元,這樣代價就大了。
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縣水利局沒有撥錢購買新設備,所以,這個抽水站就一直廢在這里,但他也告訴記者,一級抽水站和二級抽水站幾年前就上了新設備,擁有灌溉農田的能力。于是記者也來到了二級抽水站。但是其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要給他們領導打個電話。
半個小時后,這個抽水站的領導匆匆趕到,并堅決拒絕了記者的采訪。那么,一個設備完好、保障農業(yè)用水的抽水站,為什么不愿意接受采訪,會不會有什么難言之隱呢?記者隨后來到距離這個抽水站只有100米的村莊了解灌溉情況。
記者向農民問到,今年天旱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抽過水澆地?趙家臺村村民告訴記者,這幾年都沒澆,看渠的人多。記者又一次問到,看渠的人多,不抽水?趙家臺村村民解釋說,這幾年都沒澆過地,再旱都沒澆過。
這些村民的回答讓記者很意外,那么,花費不少資金建成的抽水站,為何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而在農民眼中成了一個曬太陽的工程呢?
趙家臺村村民告訴記者這樣一個事實,得先把錢交上,人家才給你上水,水也是商品,就是這個道理。一畝地澆上水花六七十元,劃不來。
農民告訴記者,用這個抽水站來灌溉,要先交錢,才會給水,并且一次要買夠24個小時的水,他們才賣。記者向村民了解到,少于24小時不行,要是買水,就要買24小時的水,少了不賣。如果只是一兩戶,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水。抽24個小時,跑的地上都灌滿了,就是這么個狀況。
那么,買24個小時的水到底要多少錢呢?
記者向蒲村鎮(zhèn)趙家臺村會計段煥生了解到,澆24個小時大概需要六七千元,這些水可以澆幾十畝地。
村民告訴記者,一畝地澆一次就需要七十元左右的水費,即使玉米增產100斤,多賺100元左右,但扣除七十元的水費和搭上的人工,很明顯是賠錢。所以水利局建的這些抽水站他們幾乎就不用,仍然選擇靠天吃飯。
趙家臺村村民抱怨說,不種玉米,就種一茬麥,沒水的話,玉米保證不了產量,不愛種。
調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岐山縣不少水利設施已經是千瘡百孔,喪失了使用功能。而一些設備完好的水利設施,因為費用高,農民又不愿使用。在祝家莊鎮(zhèn),這個當?shù)剞r發(fā)辦、財政局修建的灌溉水井看起來很漂亮,但當?shù)剞r民也告訴記者,這也是一個曬太陽工程。
祝家莊鎮(zhèn)村民陳述了這樣一個情況,用的人很少,澆一個小時15元,一畝地可能得用60多元。玉米干得,那十來戶沒辦法,才澆一下,你看我西邊的隊,不澆也不種,不敢種,種了就沒有玉米收,天旱,長這么高,就趴了。
而在河南漯河,這里的農民也同樣面臨著有水用不起的情況。使用柴油發(fā)電像這樣澆灌一畝地,需要大約60元的油錢,加上人工、以及其它開支,不僅不賺錢,還要賠錢。
農民告訴記者,主要是柴油太貴,代價太高。澆兩三次,能多打上三百斤麥子,三百斤麥子澆三次,得花上五六百元,六百元能買六百斤麥子。柴油那么貴,就這樣算成本,是不是這個道理。
記者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由于水利設施的荒廢、以及有水用不起,一種傾向正在鄉(xiāng)村產生。
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寧小娟告訴記者,反正就是種一點,自己夠吃,也不多種了。就是這個情況,也不指望賣錢了。岐山縣京當鄉(xiāng)張家村下何組何春也說,現(xiàn)在不要糧了,打多少,光夠吃呢,對澆地不太重視,再就是水費高,沒人澆。
對這種傾向,中國農科院專家李茂松感到很擔心。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農情信息研究室主任李茂松:“我現(xiàn)在也擔心這個事情,如果我們農民都認為種糧是解決自己口糧的問題,而不去管國家。還有好多不在農村種地的人,那這些人吃飯怎么辦?那國家的糧食安全怎么辦?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已經是到了迫在眉睫,必須要來認真關注認真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p>
農民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勞動力集中在農村,沒有別的出路,因此土地能夠被精耕細作,對嚴重影響糧食產量的水利設施,農戶們也愿意出工出力去建設、去維護。但隨著改革開放,現(xiàn)在農村的壯勞力都已經出去打工,剩下的老人和孩子難以應對繁重的土地勞動,在此情況下,水利設施的荒廢以及高昂的水價所導致的農民不愿澆水,選擇靠天吃飯,也增加了農業(yè)種植的風險,更使農民對種田沒了興趣。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農情信息研究室主任李茂松:“小麥加上玉米,一畝地的純收入可能不會超過600元。那么5畝地是五六三千元,如果是他要打工的話,一個月就相當于干一年的農活。而且打工比農活可能還要輕松一些,所以這個比較效益,一個月就相當于一年,所以這個反差就很大了,農民他的選擇明顯就擺在這個地方?!?/p>
李茂松告訴記者,現(xiàn)在農民打工的積極性遠遠高于種莊稼,這樣的前提下,水利如果跟不上、用不起,會更加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調查中,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雖然要求改善水利環(huán)境最急迫的就是賈偉,但當?shù)乩相l(xiāng)也告訴記者,之所以賈偉積極呼吁興修水利,那是因為他根本就不種糧食。
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賈偉向記者透露,去年他一畝地下來,就是17000多元。今年像這個種子一畝地下來,一斤種子按220元計算,按照正常年份,一畝地就是兩萬多元。但是今年沒產量,估計這個一畝地下來,產個五六十斤種子,這和往年要相差一半,這還是缺水,一次水都沒有澆過,正常情況是再缺水,一般都要澆三次水。
種糧食一畝地的收益只有幾百元,但培育洋蔥種子一畝地的收益卻能達到一兩萬元,為了追求高利潤,賈偉4年來,不斷呼吁政府幫助解決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但等了4年毫無結果后,賈偉逐漸開始放棄等靠要的希望,開始認真考慮自己花十幾萬打口井,徹底解決洋蔥育種的用水問題。而賈偉的改變,也讓人開始思考,究竟種植糧食達到什么樣的收益,農民才會愿意自己投入,去維護水利呢?
記者問到,一畝地一年產出多少錢,村民才愿意主動修這個渠?岐山縣雍川鎮(zhèn)解刀村三組村民告訴記者,純收入上兩千元,他愿意做,收入三四千元的話對群眾就是有積極性的。
我們記者的調查讓我很吃驚,從表情上看,農民們已經對水利設施荒廢和水價貴麻木了,他們直接用腳投票,不種地了。農村缺水,必將導致城市缺糧。那么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