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河北任丘縣一帶多年災(zāi)荒,官府卻加緊收租收捐,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背井離鄉(xiāng),四散逃亡。這其中有個邊家莊的邊福老漢,原來就是開餃子館的,此時也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人逃向東北。一天晚上,他們投宿在一戶人家中,恰巧這家在為老太太祝壽,于是這家人給邊福老漢一家每人一碗壽餃充饑。邊福老漢覺得這水餃清香可口,其餡肥嫩香軟而不膩人,于是就虛心向這家人求教。
主人看邊福老漢誠實厚道,便告訴了他其中的秘密,原來這家人為了讓老太太吃起來舒服,在做餃子時就把和好的餡用鍋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來的餃子便又香又軟,而且不那么油膩了。邊福將此記在心中,后來輾轉(zhuǎn)到沈陽市小東門外小津橋護(hù)城河岸邊住了下來,打了個馬架子小房,開起了“老邊餃子館”。由于技術(shù)上的改進(jìn),老邊餃子名聲漸漸響了起來。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從創(chuàng)始人邊福開始,其煸餡的秘方便傳子不傳妻,于是每天直到閉店,等伙計離店妻子入睡后,老邊家的兒孫們才開始煸餡。這一招也使得老邊餃子成為獨樹一幟的沈陽名吃。
解放以后,老邊餃子的第三代傳人邊霖將煸餡這一絕招獻(xiàn)了出來,老邊餃子館也開始了它新的輝煌。雖然沈陽有不少老邊餃子館,但當(dāng)屬坐落于市中心繁華地段中街的那家老邊餃子館最為正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