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整個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進程,中國的財政改革與發(fā)展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時至今日,關于中國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模式選擇仍莫衷一是,但中國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已取得喜人成果。
記者于今日舉辦的公共預算國際研討會上獲悉,自一九九八年以來,中國財政學界和政府財政管理部門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與爭論,終于選擇了構建中國公共財政框架的改革方向。迄今,不論是正在實施的部門預算改革,還是通過試點得以推廣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以及各地根據(jù)自身特點進行的財政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都為中國公共財政框架構筑了基礎性的制度平臺。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mào)易經(jīng)濟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公共預算決策是財政分配最主要的方面,是以政府收支計劃的形式存在的,也是政府對公眾的公共偏好進行有目標選擇的結果。公共預算制度作為公共財政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構建中國公共財政框架的基礎性載體。
他們指出,中國當前的預算改革呈現(xiàn)出中央政府主導和地方政府自發(fā)創(chuàng)新并存的特點。以一九九九年初河北省正式啟動“預算管理改革方案”和同年九月財政部提出“改變預算編制辦法,試編部門預算”為標志,中國的預算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進入了“中間擴散型”與“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并存的階段。
專家強調,雖然在七年多的進程中,從具體的預算編制方法到預算管理模式,從預算編制周期到預算執(zhí)行與監(jiān)督等諸多方面,各地都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與改革。但是,由于中國正處于社會經(jīng)濟轉型時期,在制度變遷的演進中,各種制度缺失以及制度移植的環(huán)境差異,導致地方預算改革距離取得更大的成功,仍舊面臨著某些需要跨越的重要“關卡”。(記者 閆曉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