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平臺向下俯視,可以看到戰(zhàn)場上遺棄的槍支、折斷的樹木、戰(zhàn)壕和焦土,還有正在燃燒的濃濃戰(zhàn)火......這邊是揮舞長柄大釤鐮的波蘭起義軍,沖進俄軍的炮兵陣地,俄軍的炮兵被摧毀了,丟盔卸甲,人仰馬翻,倉皇逃竄;那邊是正在燃燒的農舍,有倒在血泊中的農夫,哭泣的婦女和幼小的孩子。但發(fā)起攻勢的起義農民并未停止前進的步伐,憤懣胸懷,前赴后繼,奔赴疆場。
站在平臺上觀望,仿佛置身于1794年那場悲壯慘烈、揮灑熱血的戰(zhàn)場之中。從起義軍將領、士兵到揮舞大釤鐮的農民,他們無不投射出堅毅、倔犟和憤怒的目光。這種目光是如此熟悉,似曾相見,不時閃現(xiàn)在眼前。
不覺中,使人聯(lián)想起唐朝詩人王翰七絕《記兵》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衛(wèi)國捐軀,何等豪爽,何等悲愴!波蘭不愧是一個敢愛敢恨的民族!壯哉!
返回華沙三周后的一個周末。應布蘭迪斯教授夫婦的邀請,我和小程一家人驅車來到距華沙十幾公里的市郊,他們夫婦精心耕耘的“達恰(俄語:別墅)”做客。
別墅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森林旁,一條小河從別墅區(qū)邊流淌而過。在萬木蔥蘢的夏日,森林里長滿了層次分明的灌木林、避云遮日的鉆天楊、四季常青的松柏。一條幾米寬的河流清澈見底,河水滾滾沄沄,晝夜不竭。站在橋上,不覺涼意撲面,好不清爽。與其說是一片別墅區(qū),不如說是一座色彩斑斕、風光旖旎、空氣清新的天然公園,天然的大氧吧。
布蘭迪斯教授在這里,有一幢輕鋼結構、帶回廊的小別墅。在屋子外,籬笆扎成的院子里,種滿了土豆、黃瓜、番茄、卷心菜和架豆;在空余的地方,種植著爭奇斗艷的薔薇和艷麗綻放的各色郁金香?;乩壬弦采L著綠油油的常青藤。
別墅的主人十分勤快,把院子拾掇得既規(guī)整,又充滿勃勃生機??梢钥闯?,主人有著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別墅情懷”。
在庭院里,一棵粗壯的樟子松樹下,擺放著折疊桌椅。我們圍桌而坐。樹蔭下,涼風習習,真?zhèn)€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一面品嘗主人自制的酸豆角、還有用西蘭花、番茄、雞蛋做的沙拉,品嘗他們從森林里采摘的野蘑菇湯,一面喝著冰涼清爽的“日維茨”啤酒,我和布蘭迪斯乘著“酒興正酣”,拉起了家常話。
我不禁感慨地問布蘭迪斯:“您已經(jīng)退休了,應該盡享天倫之樂,奔波各地舉辦展覽挺辛苦的,身體是否吃得消?”
其實,把展品運到舉辦地,布蘭迪斯就完成了他的工作,而不一定非要舉辦講座或是親自充當講解員。但是,為讓波蘭觀眾更好地通過展覽了解中華文化,這位老人絞盡腦汁,做著他力所能及的大量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做就是十來年,而且,不但分文不取,還自掏腰包買車票、買食物;累了,便住在展覽舉辦地提供的免費住所;餓了,便啃幾口面包;渴了,便喝幾口礦泉水。
布蘭迪斯說:“我的大兒子在芬蘭工作,有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我和老伴兒經(jīng)常去看望他們。除了這些,我還要工作,因為只有工作才能讓自己有活力,頭腦越用越清醒,不覺得辛苦。除了到各地舉辦展覽和講座,我還在研究中國考古史,撰寫有關文章?!?/p>
他還談到,在部隊服役的經(jīng)歷鍛煉了他的意志,當飛行員的經(jīng)歷,給了他健康的體魄;在國家博物館和國家民俗博物館工作的經(jīng)歷,使他有機會在波蘭全國各地結交了一批朋友,成為他到各地舉辦展覽和講座的合作伙伴。
退休后的布蘭迪斯決定投身于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除了他對中華文化藝術發(fā)自內心的“癡迷”外,在他內心更深層次里,還有與中國難以釋懷的情緣。
這與兩個歷史事件有關。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蘇聯(lián)威逼,要出兵干預波蘭內政的危機時刻,中國曾給予波蘭寶貴支持;上世紀八十年代,波蘭市場供應最困難時期,中國先后三次以長期無息貸款方式,向波蘭提供豬肉和日用商品。中國人對波蘭人的情誼,布蘭迪斯始終耿耿于懷、牽縈于心。
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再次看到了那既慈祥、善良,又堅毅、剛強的目光,波蘭人特有的目光。
從波蘭北端的波羅的海海濱,到南部的塔特拉山脈;從與烏克蘭接壤的東部城市扎莫希奇,到與德國比鄰的尼斯河畔;布蘭迪斯教授的足跡走遍了廣袤無垠的波蘭大地,舉辦過的展覽足有三百多場。所到之處,無不留下他辛勤的汗水,還有深植于波蘭大地中的那份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的深厚情誼。
2012年7月18日,中國文化部為波蘭國家民俗博物館專家布蘭迪斯教授頒發(fā)“文化交流貢獻獎”,授獎儀式在波蘭首都華沙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內舉行。
“文化交流貢獻獎”由中國文化部設立于1996年,是中國在文化方面的政府最高獎項,旨在褒獎對中國文化事業(yè)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外國及中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及臺灣地區(qū)的友好人士和團體。
布蘭迪斯教授是中、東歐國家和地區(qū)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外國人。
布蘭迪斯教授,你不愧為世界文明與文化多樣化的踐行者、守護者!(作者:丁海嘉 文化部外聯(lián)局原駐外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