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教科書”到“反華急先鋒”
默克爾政府需要通過媒體來為改變對華政策創(chuàng)造輿論環(huán)境,記者只是在前面“沖鋒陷陣”
《明鏡》周刊所作的多次辱華封面報道。
從妄言中國掠奪德國財富,到給在德華人統(tǒng)統(tǒng)扣上間諜帽子,再到污蔑中國政府背叛奧運精神,甚至為“藏獨”搖旗吶喊……
《明鏡》周刊——一本在德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的雜志,為何不顧新聞平衡與準確,連續(xù)推出歪曲事實的中國報道,成為“反華急先鋒”?
一本在德國很有聲譽的雜志
想了解一本雜志對它所生存的社會影響有多大,德國《明鏡》周刊或許是個再好不過的例子。
在德國,會有這樣的說法:爭論時, 人們會說:“這是《明鏡》的事”;威脅時,人們會說:“我把這事告訴《明鏡》”;遺憾時,人們會說“如果《明鏡》報道就好了”;找理由時,人們會說:“《明鏡》都沒在意這個”。
還有這樣的說法:喜愛讀書看報的德國人把《明鏡》的定期發(fā)行日星期一稱為“明鏡之日”。據(jù)說每到這天,德國的記者們都不出去采訪,每人手捧一份《明鏡》刻苦攻讀,以便找到本周的報道選題,盡管這只是一個笑話,但的確反映出一種現(xiàn)象,德國社會的一些議題是由這本雜志來設定的。
1947年,年僅23歲的奧格斯坦將一份名為《本周新聞》的媒體更名為《明鏡》,從此揭開了這本伴隨了德國當代歷史半個多世紀的周刊雜志的第一頁。如今,奧格斯坦已不在人世,但在他的經(jīng)營下,《明鏡》已經(jīng)成為德國乃至世界最著名的新聞周刊之一,每周的發(fā)行量超過百萬冊。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里,《明鏡》周刊始終鋒芒畢露,矛頭總是指向權勢階層和一切腐敗現(xiàn)象,這也使明鏡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有評價說:“《明鏡》挑起事端,從不顧及別人的臉面,他把本該隱藏的事公布于眾。因此把監(jiān)督權交予《明鏡》,正符合公眾的期待?!?/p>
曾被奉為“新聞教科書”
改革開放開始后,隨著西方媒體逐漸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明鏡》也逐漸為中國的知識階層、高校學生所熟悉。2004年,當時還在人民大學念研究生的馮靜,也成為從這本雜志中學習新聞報道方式的眾多新聞專業(yè)學生中的一位。
“為明鏡周刊贏得巨大聲譽的正是這家刊物幾十年一以貫之的調查性報道?!瘪T靜在她與老師一起署名發(fā)表的題目為《<明鏡>周刊與調查性報道》的文章中寫道。
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中國媒體人對《明鏡》從組織報道、編輯加工甚至封面設計,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位國內媒體從業(yè)者在1996年發(fā)表的一篇名為《<明鏡周刊>是怎樣杜絕差錯的》的文章中,毫不掩飾自己在走訪位于德國漢堡的《明鏡》總部時的“新奇感”:“作為這樣一份在德國以至于在歐洲和世界上有相當影響的新聞周刊,令我們驚奇的是它具有相當?shù)偷摹妶蟛铄e率’。在采訪中,該刊政治部一位負責人的講述令我們吃驚:‘我們的周刊每期在正常情況下也就是錯幾個字母’?!?/p>
據(jù)說,能將差錯杜絕到很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明鏡》擁有一個在德國、歐洲的新聞媒體中可以說是最全的資料館,而且有專職的資料館專家。馮靜記得,“除了為報道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之外,每一篇將要刊登的記者手稿都要經(jīng)過資料館專家細致的核查,以確保報道盡量準確。”
就連《明鏡》周刊的封面設計,也有中國媒體專家專門進行過研究,認為其“色彩潑辣大膽,讀者過目難忘;圖片形象具體,意蘊豐富;簡繁交替使用,封面設計具節(jié)奏感;密切關注熱點觀點振聾發(fā)饋。”
此外,國內介紹這本雜志傳奇經(jīng)歷的文章更是舉不勝舉。
歪曲報道自取其辱
然而,時過境遷,對于國人來說,這本雜志的“教科書價值”已大打折扣,甚至成了“反華報道的教科書”。
“小的時候我還以為《明鏡》是什么好東西呢……現(xiàn)在才知道……都是偏見中國的貨色?!币晃皇鹈靶”即髩簟钡木W(wǎng)友寫道。
另一位叫“sisi”的網(wǎng)友則表示:“從來不知道有《明鏡》這個媒體,現(xiàn)在它卻頻頻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只能說,你出名了……不過是臭名遠播了……”
還有更多表示不滿的留言,一篇國內評論甚至以“《明鏡》周刊遭網(wǎng)友唾棄”為題?!霸庥鋈绱俗児省保@本雜志似乎怨不得別人。
5月14日,《明鏡》周刊在線刊登評論文章,無端指責中國政府“把災難變成公關行動”。文章竟稱:“共產(chǎn)黨想要利用這次災難的危機處理,結束在西藏‘3·14’事件之后的國際孤立,從來不無的放矢的中國官方媒體,充分利用了這次地震,用習以為常的政治口號把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
香港《大公報》批評這是篇“失操守”的報道。其實,《明鏡》最近何止一次“失操守”。
據(jù)說,在《明鏡》周刊創(chuàng)刊時規(guī)定的“三大寫作守則”里,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提供真實確鑿的新聞”。包括“在不能確定其可信性時寧可放棄一條新聞也不能冒刊登假新聞之險”。
但這些守則在旅德華人周堅看來,早在2007年8月主題為《黃色間諜》的《明鏡》周刊封面報道中,就已蕩然無存。
“好奇、勤奮、興趣廣泛———在德國高校和研究所有數(shù)以千計的中國人擁有這些特性,他們可能是完美的研究人員或者也可能是完美的間諜———或許可能兩者都是?!钡聡睹麋R》周刊這些“含糊其詞”的相關表述,徹底激怒了被描繪成“黃色間諜”的在德華人學者、學生。
甚至昔日曾被中國媒體人津津樂道的“封面效應”,也成了這本雜志極盡丑化中國形象之能事的工具。
2008年4月7日出版的《明鏡》周刊封面,是以鐵絲網(wǎng)編成的奧運五環(huán)配以中國黨代會的圖片。封面導語赫然寫著:“看看中國政府是如何壓制人民和背叛奧運會的?!?/p>
國內影評人司馬平邦說:“看到這本《明鏡》,我忽然想到2003年曾寫過一篇痛罵美國《時代》周刊的博客,那次,《時代》把中國國旗和一張非典病人的肺片合影在一起,惡心不堪?!?/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