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zāi)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尋富記
再窮的三西人,也會有富貴的念想。
瓦廣吉不相信三西的土地上只能生長貧窮。
他親口咀嚼過土壤的味道:黃土甜,紅土苦,黑土是澀的。什么土能長什么莊稼,心里有數(shù)。
土地,讓他掂著有分量,摸著有溫度。
什么叫窮?
西方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亞當·斯密對貧窮的界定,是“沒有一件亞麻襯衫”。
三西人會告訴你:鍋里沒糧,鍋底沒柴,缸里沒水,身上沒衣,那才叫真窮。
1949年的中國,大局雖定,民生凋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那一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個亞洲平均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三歲一饑,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西方世界皆認為中國這個饑荒大國“精華已竭、膏血俱盡、坐而垂斃”。
在這個國家讓人們吃飽飯,讓億萬人富裕起來,是一道前無古人、近無借鑒的曠世難題。
--少數(shù)人夢想過。
--絕大多數(shù)人做夢都沒有想過。
關(guān)于30年前的三西,我們聽到這樣一些片段--
小孩子寒冬臘月沒有鞋穿,看見一泡冒著熱氣的牛糞,趕緊把長滿凍瘡的腳丫子往牛糞里一插。
一家五口人,窮得只有兩個碗。爹媽就在土炕上挖三個坑坑,野菜糊糊舀到坑里,三個娃娃就趴著炕沿吸溜溜地喝。
全家只有一條爛棉被,冬夜里,七口人要睡成一個扇形,每人才能蓋上個被角兒……
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用于救濟貧困的資金多達400億元。然而,“救得急,救不得窮”,唯有變“輸血”為“造血”,增強貧困地區(qū)自我發(fā)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脫貧。
有這樣幾個人,讓我們難以忘懷。
定西魯家溝鎮(zhèn)太平村,幾千只雞被我們的閃光燈嚇著了。
這時,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雞的主人陳云花揮動雙手,像哄孩子似地柔聲說道:“不怕不怕,不要吵了。”
霎時,雞群平靜下來。
接下來的情景,更是匪夷所思。
只見陳云花揚起頭,一手撫著食槽,徑直向前走去,輕輕地唱起了歌,那是首《流浪歌》。數(shù)千只雞目光追隨著她,一起叫--不,是“唱”了起來: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仿佛為女主人打著節(jié)拍,又如同唱著和聲。
我們驚呆了,恍如置身童話世界,如幻如夢。
“我每天喂食唱歌,它們都會這樣?!币娢覀円荒樀拿H唬愒苹ㄐχ忉?。
雞舍外,我們請她唱一遍《流浪歌》。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
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
歌聲未住,淚水卻滾了下來--
她想起了16年前第一次外出打工的情景。
臘月二十六,家家戶戶都貼起了過年的窗花,陳云花卻踏上了離鄉(xiāng)的路。
公元前一百多年,張騫手持節(jié)杖,穿過三西,出使西域,這條路,千年之后得名為絲綢之路。
這個弱女子行走的,正是當年流動著財富和文化的絲綢之路。
西出嘉峪關(guān),一支《流浪歌》傳進車窗。聽著聽著,陳云花與女兒抱頭痛哭。她覺得,歌里的流浪者就是自己。
打工三年,她攢下了錢,掌握了全套養(yǎng)雞技術(shù),眼界不一樣了:“抬頭看天爺,低頭看腳尖,那是以前的日子!出去一趟,人家能做的,我也能做?!?/p>
回到老家,她自辦養(yǎng)雞場,成為遠近聞名的“養(yǎng)雞女狀元”。
一個人富了,可以帶動一群人。
得知我們到了,周愛蘭躲了起來。
被“抓住”后,她緊張得嘴里連連嘟囔:“壞了壞了,這可怎么辦?這可怎么辦?”
就是這個不擅言辭的小女人,把一個在陽臺上育種的小作坊,做成了全國第二大馬鈴薯“原原種”供應(yīng)商,每年為10多萬戶農(nóng)民提供馬鈴薯良種,帶動每戶農(nóng)民增收千元以上。
周愛蘭每天觸摸的,是會呼吸會生長的財富--馬鈴薯。
馬鈴薯,當?shù)厝私兴把笥蟆?,原來誰也沒把它看上眼。而三西,正是世界上最適宜洋芋種植的區(qū)域之一。
1996年,定西率先大規(guī)模推開了“洋芋工程”。農(nóng)民說:土蛋蛋變成了金蛋蛋銀蛋蛋!
我們來到定西馬鈴薯綜合交易中心,一塊巨大的熒光屏上閃動著紅紅綠綠的數(shù)字,那是全國幾十個中心市場的實時價格數(shù)據(jù)。
市場一側(cè)是鐵路,一列列貨車風(fēng)馳電掣地駛過。站在市場里買賣土豆的農(nóng)民,在隆隆的轟鳴中,可以親眼看到自己的產(chǎn)品,坐著“洋芋專列”運往全國。
第一列“洋芋專列”,是2004年從“洋芋書記”李旺澤手中發(fā)出的。
李旺澤圓圓胖胖,長得就像個咧著嘴的洋芋。
2004年9月,正是定西洋芋上市旺季,突然收購價格大跌。
時任安定區(qū)委書記李旺澤急了:要保百姓!
他把干部全趕下了鄉(xiāng),挨家挨戶做工作,就是一句話:不能賤賣。
他甚至使出殺手锏:誰壓價收購,就取消車皮配載權(quán)。
一周內(nèi),洋芋收購價就像心電圖的曲線,跳得扣人心弦,終于,一分錢一分錢地升了上來。
從那以后,每逢上市旺季,各鄉(xiāng)政府門外都掛出大大的價格牌,幾小時更新一次,村頭喇叭里一遍遍地念,電視里也在滾動播放著洋芋行情。老百姓管這叫“一聲喊到底”。
非議也不少:市場經(jīng)濟應(yīng)該是市場定價嘛,政府瞎摻和啥?
李旺澤火了:“讓農(nóng)民增收,有啥錯?”
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但李旺澤的想法是,中國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的這只手,還很不規(guī)范。分散的農(nóng)民信息不靈,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quán)。這時,政府必須伸出“看得見的手”。
現(xiàn)在,全國馬鈴薯市場的三分天下在定西。定西農(nóng)民的嗓門兒,可以左右中國馬鈴薯市場的定價聲。
30年來,就是這樣一雙“看得見的手”,和三西百姓千萬雙手一起,扶起了隴西的藥材產(chǎn)業(yè)、靜寧的蘋果產(chǎn)業(yè)、六盤山的甘草產(chǎn)業(yè)、敦煌的葡萄產(chǎn)業(yè)……
馬家窯古陶上的渦旋紋,回旋起伏,遒勁向上,如水跌宕,如水奔騰。30年來,三西人就走過了這樣一條坎坷曲折卻一往無前的脫貧致富之路。
面對馬家窯紅底黑紋的陶器,我們感到是那么熟悉--宛如瓦廣吉、陳云花那一張張紅中透黑、閃耀著光澤的面孔。這些彩陶歷經(jīng)窯變火燒,由泥變陶;而時代之火,也鍛造了瓦廣吉這樣的三西兒女,使他們也經(jīng)歷了由泥變陶般的質(zhì)變和升華。
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人,卻不再是原來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