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近年來,從河北大學李啟銘交通肇事案,到山西永和縣干部親屬毆人致傷,再到日前的李雙江之子無照駕車打人事件,撞人者、打人者的“爸爸”往往成為關注焦點,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有人稱之為“兒子闖禍,爸爸受過”。如何看待這類現(xiàn)象?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心態(tài)?
“身份標簽”
折射社會焦慮
北京讀者 龐自立
兩個開車的人,在路上有點小摩擦,脾氣暴的直接開罵直到大打出手……這樣的事情在當今的中國,可以說并不罕見。然而,一旦打人者的身份與“官二代”、“富二代”這樣的標簽聯(lián)系起來,事情就會起變化。
鳳凰網(wǎng)針對李雙江之子打人事件的調查結果很耐人尋味,在90多萬投票網(wǎng)民中,只有2.6%的人認為這是行車糾紛引發(fā)的治安案件,而其余的網(wǎng)民均認為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愛、管教無方,以及同階層玩伴間相互影響,致其生性驕縱,目中無人。而以往的“我爸是李剛”、浙江杭州“七十碼”等事件中,社會輿論也呈現(xiàn)類似的特點,即大家的矛頭都指向了肇事者的身份,尤其是“爹”的身份。
動輒給肇事者及其爸爸貼上“身份標簽”,雖有失公允,但也折射了公眾的一種社會焦慮,即一些擁有權力和財富的社會成員,恃權發(fā)威,富而驕狂,其跋扈言行突破了法制的約束,挑戰(zhàn)著社會公平的底線,對社會秩序和公眾權利造成威脅。這樣社會不公現(xiàn)象,在以人為本、尊重權利的時代進步潮流中,越發(fā)顯得醒目,越發(fā)引人深思,同時也越發(fā)表明在社會生活中,公正平等的規(guī)則是何等重要。
因此,要緩解這種社會焦慮,根本之途還在堅持公平正義,遏制權力濫用,防止權錢勾結,讓權力在制度監(jiān)督下謹慎使用,讓財富更多地體現(xiàn)社會責任,用不斷凈化的社會風氣,去抹平人們心中的裂痕。
“情緒飆車”
無助問題解決
山東讀者 章 欣
每次“打人事件”發(fā)生,都如同引爆了一個輿論炸彈。無論是媒體評論還是網(wǎng)友議論,不乏言辭激烈的內容,有的針砭時弊,有的反思癥結,而有的卻顯然醉翁之意不在“兒子”,也不在“爸爸”,不是從案件本身和事實出發(fā),只圖罵得痛快,甚至捕風捉影、自由“聯(lián)想”,進行人身攻擊,并且固執(zhí)地懷疑一切,疑心事情得不到公正解決,不相信有關部門會秉公處理。
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用拳頭說話不對,但陷于指責謾罵,其實也不妥,且無助于問題解決。無論是對兒子的惡行還是爸爸的問題,都不能任由“情緒飆車”,解決問題,還需回到理性和法治的軌道,冷靜處事,依法辦事。
不過,理性氛圍的形成,關鍵是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責任,不能藏著掖著、護著躲著,而應主動回應社會質疑,向公眾作出真誠負責任的交代;不能“看菜下飯”選擇性執(zhí)法,以當事者的權力、財富、名望等背景影響案件處理,而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看法條行事,以公開公正贏得公信力。同時,媒體和公眾也宜有序參與、理性表達,避免讓負面情緒主導思考過程,而要建設性地推動問題的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