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焦點 2
極寒與全球變暖有關
多數(shù)科學家與官方看法一致,他們認為今年北半球的低溫,還是與全球變暖有著聯(lián)系。
陳立奇解釋,從趨勢看,受全球變暖影響,海洋吸收更多的熱,有些年份太平洋吸收的熱特別多,比如去年。
去年夏天,太平洋海水吸收的熱量達到一個歷史高值,這就對今年冬天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因為海水更熱了,北冰洋融解更快,更不容易結冰,往年北冰洋融解面積僅30%,今年卻達到了40%-60%。
也就是說,今年北冰洋更多的是海水,而不是冰層,海水環(huán)流發(fā)生變化,并會和大氣發(fā)生海氣交換,北冰洋上空的氣壓相繼變化,形成了高氣壓,也就是氣象部門說的“北極濤動”。
但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紹武認為,極寒、極冷、臺風等氣象屬于“極端事件”,與氣候變暖是不同的概念。
“氣候變暖是約100-150年整個氣候變化的總趨勢,不決定于某一年。”王紹武表示,極寒等極端事件是因為自然的變化,時間尺度比較短。
王紹武教授認為,歐洲各國出現(xiàn)的極寒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受大氣環(huán)流影響,此外,不排除與太陽活動的減弱有一定關系。
“太陽活動減弱,導致宇宙線進入地球增加,形成凝結核,凝結核多則形成降水多,熱帶地區(qū)降水多以后,影響了大氣環(huán)流?!彼f,還有一種觀點是太陽活動減弱,紫外線減弱很多,影響平流層的臭氧層,最終影響大氣環(huán)流。
焦點 3
小冰川期到來?
在科學界,就此次北半球的極端低溫事件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系,還存在不同的說法。
一些國外科學家指出,北半球的寒冬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還會持續(xù)20到30年。
也有科學家提出,根據(jù)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與全球變暖趨勢相反,今年的寒冬意味著“小冰川期”到來。
對此,陳立奇表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只有在全球平均氣溫多年普遍下降才能對其進行判斷,而今年,雖然歐洲大陸、東北亞地區(qū)較冷,但全球很多地方如北美氣溫依然偏高?!?/p>
其表示,過去10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從0.74℃上升到了0.76℃,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是公認的。
焦點 4
專家曾預測極寒
在過去的幾年中,科學界對北極圈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普遍認為,北極是地球上氣候最敏感的地方。
“北極會早于其他地方提前對全球變暖發(fā)生反應,因此是指示器、預警器。這個地方小氣候的小變化,會對全球大氣候產生影響,因此也是放大器?!标惲⑵嬲f。
根據(jù)最新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全球變暖可以解釋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
陳立奇表示,因為我國冬季受到北極來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因此北極的變化對我國尤為重要。而在赤道和南半球,當厄爾尼諾、拉尼娜現(xiàn)象更為頻繁時,則會多發(fā)生干旱和洪災。
其表示,同樣的情況曾經發(fā)生過,2007年夏季,太平洋吸熱達到歷史高值,2008年,北半球多出現(xiàn)低溫,中國南方出現(xiàn)低溫雨雪天氣,而去年夏季太平洋吸熱增加時,就有科學家預測,今年會出現(xiàn)極寒冬天。
采寫/本報記者 金煜 仲玉維 馮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