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貼上賀歲的標簽,市場就繁榮了嗎
在接下來近四個月的超長賀歲檔里,近50部影片排隊上映。一年中三分之一時間忙賀歲,這個非典型現(xiàn)象讓人啼笑皆非
賀歲檔,搶錢檔?
孫紅雷跳熱舞,小沈陽飆高音,為了讓自己的賀歲新作《三槍拍案驚奇》走下神壇、走到年輕人中間,大導演張藝謀這回更是放低身段“奉獻了一把”,不光在片中用家鄉(xiāng)話唱起了Rap,在近日舉行的影片官網啟動儀式上還驚世駭俗地演起了小品。
和再次“高燒”的樓市一樣,這個歲末,賀歲檔電影的熱度也是一升再升。11月20日,《熊貓大俠》、《我的唐朝兄弟》、《火星沒事》3部影片同時上映,拉開了內地賀歲檔電影的大幕。在接下來近四個月的超長賀歲檔里,近50部影片排隊上映。如此陣勢,讓業(yè)內人士信心爆棚:今年賀歲檔總票房有望達到20億元,刷新去年近30部賀歲片創(chuàng)下的15億元佳績。賀歲片們更是摩拳擦掌: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十月圍城》,號稱投資1.5億,目標是5個億;張藝謀奧運會后執(zhí)導的首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號稱投資8000萬,目標是4個億……為宣傳造勢,各家劇組紛紛拿出看家本領:16家占據(jù)全國90%以上市場份額的院線與某影片簽約聯(lián)合發(fā)行,某電影界人士邀請院線經理吃飯……連國際大導演張藝謀都放下身段陪著制作方四處作秀賺吆喝了。
賀歲檔,是國內電影市場化運作的起點,歷經10年培育,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中最成熟、最安全、最具含金量的檔期。特別是2002年12月20日上映的《英雄》一方面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另一方面也讓電影人“賀歲檔+大片=事半功倍之票房”的概念根深蒂固,賀歲檔從此成了“搶錢檔”。在這場不見硝煙的賀歲大戰(zhàn)中,跌宕起伏的攻防策略,往往比銀幕上的故事更富有戲劇色彩。
由于“超人氣科幻巨作”《阿凡達》將在2010年元旦后在內地上映,從而徹底打亂了國產賀歲檔大片以往的排片定式思維。為避免和這個由《泰坦尼克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投資21億人民幣的“巨無霸”發(fā)生正面沖突,多部大片不斷提前上映檔期,加上虎年春節(jié)的滯后,2010年度賀歲檔的戰(zhàn)線因此被拖得越來越長,4個月的時長,一年中三分之一時間忙賀歲,這個非典型現(xiàn)象讓人啼笑皆非。
絕大多數(shù)都在陪太子讀書
“大”仍然是吸引觀眾的要訣。大制作、大明星、大導演、大炒作已經成為賀歲檔必不可少的元素。不過,當從成堆碟片里爬出來的影迷爭相走出家門沖向影廳,才發(fā)現(xiàn),“類型單一”成了今年賀歲檔的不爭事實:從《三槍拍案驚奇》、《十月圍城》、《錦衣衛(wèi)》、《風云2》,到《刺陵》、《孔子》、《花木蘭》、《熊貓大俠》,除了動作武俠,就是古裝喜劇,很多觀眾發(fā)現(xiàn),本土賀歲電影已經從馮小剛生活化的“馮氏喜劇”,演化為山寨感強烈的集體無厘頭,今年的賀歲檔已經淪為堆積廉價笑料和網絡熱詞的工地。即使被院線經理們視作“頭號種子”的《三槍拍案驚奇》也不免讓人捏一把汗:小沈陽這類二人轉演員的搞笑是否真能適應南方市場,票房做到“南北通吃”,現(xiàn)在依然是個未知數(shù)。
事實上,從一部大片獨享到多部大片分享,賀歲檔這塊大蛋糕眼看著已經被切割得越來越小。當年《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票房占檔期總票房35.8%、《集結號》占23.6%,到了《非誠勿擾》已經下降到21%左右了。2010年度賀歲檔盡管長達4個月,好像來者有份,然而,由于檔期過滿,導致每部影片放映周期短,場次少,從而必然造成觀眾分流。
據(jù)制片公司分析,在今年近50部賀歲片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投資有4000萬元左右,而這種規(guī)模的投資需要1億票房才能收回投資。即使按40%這一極其樂觀的增長率去算,這個賀歲檔也不過20多億票房,在這塊蛋糕上咬一口容易,那么多部影片都高喊過億甚至數(shù)億,談何容易。
事實已經證明,一些中小制作削尖腦袋好不容易擠進賀歲檔,立刻就被大片的光環(huán)淹沒了。以《十全九美》“姐妹篇”身份上映的《熊貓大俠》曾經喊出過“票房翻番”的口號,目標顯然是過億,但據(jù)第三方統(tǒng)計數(shù)字,截至11月30日票房僅2000萬元,相對800萬元的制作成本勉強持平;《火星沒事》截至11月30日累積票房660萬元,相對制片方提供的1000萬制作成本,顯然還在賠錢;最慘的莫過于《我的唐朝兄弟》,制作成本超過1000萬,想要保本,票房至少要達到2500萬,但上映兩周,票房只有220萬。
一項調查顯示,近50部賀歲片里,普通觀眾目前知道的不過十幾部。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所謂賀歲片,都在陪太子讀書。
市場的“消化不良”和“營養(yǎng)不良”
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07年,中國電影產量402部;2008年,中國電影產量406部。然而,多達四分之三的影片無緣在影院的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基本上都是一殺青就宣告游戲結束,一年中能夠在全國35條院線上映的影片,不過百余部。2008年年初以來,《長江七號》、《大灌籃》、《赤壁》、《功夫之王》、《畫皮》、《梅蘭芳》、《葉問》、《非誠勿擾》8部影片的票房超過10億,它們占去2008年度40億左右票房的四分之一強,而其中除了《赤壁》是暑期檔、《畫皮》是國慶檔以外,其他影片的不俗票房,都是在賀歲檔取得的。電影人對賀歲檔的迷戀,看來還是有理由的。
但在上海聯(lián)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的眼中,賀歲檔卻是“幸福人的苦惱”——喜的是,可放映的電影更多;愁的是,如何安排這些片子?!坝捌欢啵覀兛赡軙霈F(xiàn)消化不良;而2至4月份,影片太少,是我們的營養(yǎng)不良期?!?/p>
對此,有電影業(yè)界人士分析說,如此擁堵的檔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電影市場的弊病,即產業(yè)規(guī)劃能力還不強。雖然中國的院線建設已經非常迅猛,很多熱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滾動著,但電影院的建設速度,還是遠遠比不上電影的制作速度。沒有足夠的放映空間,將是賀歲檔影片收回投資的最大障礙之一。
此外,資深電影業(yè)管理人陳國偉指出,人為夸大賀歲檔期對票房的作用,上片一窩蜂,是急需改變的不良狀態(tài)。實際上,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有一些空白時間段沒被有效利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都習慣于把好東西留到過年吃。而當下,現(xiàn)代人需要的是隨時隨地的娛樂,那些逢年過節(jié)才有的形式感過重的“文化儀式”,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堅不可摧。建立一個協(xié)調有序的市場規(guī)則,讓觀眾的歲末電影大餐走向日?;?,中國電影市場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繁榮。本報記者 吳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