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市場:怪圈循環(huán)多年
事實上,對于姜生產鏈條上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姜、蒜這類農副產品的價格,一直是一個難猜的謎。過去的日子里,他們已多次在暴漲暴跌間輪回。
在安丘,1996年,姜的收購價曾達到過10元每斤的天價;2004、2005年,生姜的收購價在2元/斤左右,姜農獲利稍豐;2006年,生姜價格大滑坡,收購價最低跌到了0.4元/斤。大蒜的情形與此類似,去年蒜價曾跌到幾分錢一斤,到了近日,菜市場上的蒜價暴漲到了8元一斤。
事實上,左右這些農副產品價格的,除了人為炒作外,主要有三點:一是金融危機、貿易壁壘等國際政治因素,二是天災等自然因素,三是作物的種植面積。前兩者,發(fā)生概率較小;第三個因素最為關鍵,也最能影響價格——通常而言,某種農副產品猛漲一段時間后,會帶來大面積的擴種,從而導致其價格在次年猛跌。猛跌過后,則是大面積的縮減種植面積,為新一輪的暴漲奠定了基礎。
每一輪的暴漲暴跌,最終都能傳導到趕牛路村。
好的故事是,看到姜價暴跌,一個姜農封了姜窖外出打工。2年后姜價暴漲,他回家打開姜窖發(fā)了一筆;不好的故事則是,看到一推車大蒜只賣幾塊錢,張其祿的鄰居一氣之下將蒜拉回家。大蒜在常溫下存放會變味。最終,難以忍受大蒜在院內的異味,他又花了100多元請鄰居幫忙把蒜扔到村外。
“蒜瘋子,姜傻子”,這是用來形容交易市場上蒜姜價格不穩(wěn)定,且無規(guī)律可循的一句民間諺語。
在蒜姜交易環(huán)節(jié)闖蕩15年的程秀榮說,她所在的新發(fā)地市場,經常有人看不準而血本無歸。她的記憶里,最近離開新發(fā)地的是一個叫“老孟”的人——上一輪姜價瘋漲時,他認為姜價還要漲,囤了一批姜。很快,市場內嘩啦啦多了十幾車姜。越拖價格越低,舍不得賣的他最終賠了一大筆。
這一輪的蒜價上漲,劉繼升也動了心思。蒜價兩塊多時,他籌了一筆錢打算入手。按經驗,當時蒜的水分還未晾干,他等了一段時間。蒜價很快沖到3元多,他不敢接手。此后,蒜價瘋漲到5塊多。
時至今日,劉繼升并不后悔。他說,他只賺該賺的錢——在他這個圈子里,上一輪蒜價瘋漲瘋落的過程中,有人貸款買了一批大蒜,蒜價暴跌后,支付不起冷庫費,只好自殺了賬。
每年4月,張其祿都需要作出一年中最重大的一個決定,是否種姜?種多大面積的姜?
多數(shù)時候,在反復打聽后,張其祿這些趕牛路村人還是和往年一樣,把自己能種姜的地里都種上了姜。他們認為,姜價“好三年、壞三年,不死不活又三年”。“也許是好的那三年呢。再不濟,我還有姜窖可放。比種別的菜強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