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在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很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shù)字里的“一流大學”。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污染著“學術空氣”
每年都有一些大學排行榜出爐,吸引了不少眼球。除了一些民間商業(yè)機構(gòu)受利益驅(qū)使,發(fā)布形形色色的榜單外,一些大學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熱衷于向媒體發(fā)布大學排行榜之類的新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定量”計算出我們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
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由大學自編、自導、自演的頗具娛樂性的鬧劇。所謂精確客觀的評價方法,其實貌似“文革”時期農(nóng)村中“大寨式評分”的考核與評估,對于“治懶”或許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則是遏制了學術研究的靈魂,制造了大量“學術泡沫”乃至大量的“惡學術”。
在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很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shù)字里的“一流大學”。雖然,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的發(fā)布有時頗具新聞效應,但我們必須牢記,大學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來,更需要冷靜與寧靜。我們大學不應追逐此種新聞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還將“學術成就”與各種現(xiàn)實利益“定量”地、過度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導致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消解,創(chuàng)造力的貧乏,而且還催生了諸多“學霸”和“學官”。廢除那些不符合科學精神和學術傳統(tǒng)的學術評估和評價制度,或許可以對凈化“學術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復旦大學正在著力開展這項工作。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shù)字”里有更好的表現(xiàn),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有時這種門面確實能為聘用單位謀得一些實際利益,但此舉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家資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為了個人的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的影響,到頭來往往給受聘者和聘用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杜絕那些有名無實、徒有其表的雙聘和兼聘,或許對遏制學術失范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作為學術機構(gòu)和其中的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tǒng)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世俗利益鏈條在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gòu)上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gòu)、學術管理機構(gòu)、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
(本報記者趙婀娜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