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許建英
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帶有明顯的暴力恐怖特征,截至7月6日19時,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傷和巨大的財產損失,舉世為之震驚。該事件是由“東突”分裂組織——以熱比婭為首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一手策劃、指揮實施的。暴行讓境外“東突”分裂勢力再次凸現(xiàn)在世人面前。境外“東突”分裂勢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又經歷了什么樣的流變?
流亡出境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不愿意參加起義的國民黨新疆黨政軍各系統(tǒng)人員,被網開一面,假道南疆,翻越喀喇昆侖山,經印控克什米爾外逃。曾擔任國民黨新疆省政府副主席的穆罕默德·伊敏和曾任聯(lián)合省政府秘書長的艾沙·玉素甫這兩個老牌“東突”分裂分子,帶領其追隨者也外逃出境。伊敏和艾沙先是暫居在印控克什米爾。當時,歷史上由于經商、朝覲、叛亂等原因而留居印控克什米爾的中國新疆籍僑民不少,并成立有互助組織“新疆僑民旅居克什米爾同鄉(xiāng)會”。伊敏和艾沙不久控制該組織,將其改名為“東突厥斯坦僑民聯(lián)合會”,其宗旨是“在新疆成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國”,堪稱“東突”分裂勢力在境外成立的第一個分裂組織,印控克什米爾也堪稱是境外“東突”勢力的第一個活動基地。不過,印度政府不久就限制了該組織的活動,并驅逐其人員。1953年10月和1954年7月,伊敏和艾沙分別移居西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開始經營其西亞據點。
盤踞土耳其
遷居土耳其后,伊敏、艾沙開始長期經營境外“東突”勢力。最初,由于和國民黨政府的關系,伊敏、艾沙表面上保持對蔣介石的承認,但是1956年后,他們公開與蔣介石決裂,成立“新疆獨立聯(lián)盟”。1959年,借西藏叛亂之機,他們制定所謂的國旗、國徽,公然叫囂“我們的祖國是突厥斯坦,我們的人民是突厥,我們的宗教是伊斯蘭”。伊敏、艾沙先后成立多個分裂性組織,諸如“東突厥斯坦僑民協(xié)會”、“東突厥斯坦委員會”、“東突厥斯坦民族統(tǒng)一聯(lián)盟”、“東突厥斯坦文化協(xié)會”、“東突厥斯坦青年聯(lián)盟”、“東突厥斯坦國際民族陣線委員會”、“東突厥斯坦慈善基金會”、“東突厥斯坦難民福利基金會”、“東突厥斯坦民主聯(lián)盟”、“艾沙基金會”、“東突厥斯坦民族中心”、“東突厥斯坦民族黨”、“伊斯蘭反對黨”、“維吾爾互助基金會”等,其中“東突厥斯坦慈善基金會”(又名“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基金會”)最為著名。該組織是由“東突厥斯坦僑民聯(lián)合會”發(fā)展而來的,改組后與境外泛伊斯蘭主義組織關系密切,艾沙任顧問。該組織實質上是境外“東突”勢力在土耳其成立的一個分裂組織。為擴大影響和謀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他們和國際上泛伊斯蘭主義組織及泛突厥主義組織加強聯(lián)系,創(chuàng)辦以多種語言出版的《東突厥斯坦之聲》等刊物,極力在西方謀求支持;其人員逐漸分散到歐洲不少國家,將“東突”分裂勢力傳到歐洲。與此同時,他們還想方設法向國內滲透,影響新疆。主要方式一是將其所出版的刊物和圖書等宣傳品,偷運至新疆境內散發(fā),諸如伊敏的《東突厥斯坦簡史》以及《突厥斯坦之聲》刊物等;二是多次派人進入新疆搞串連,煽動境內宗教人士和青年到國外接受其培訓;三是對出國朝覲、探親、留學等人員拉攏和策反;四是在境外組織游行、示威,聲援境內“東突”勢力的活動。土耳其是境外“東突”分裂勢力經營時間最長的地區(qū)。1964年伊敏去世后,艾沙一直起著主要作用,該地“東突”分裂勢力因此被稱為“艾沙集團”,直到艾沙1996年去世為止。艾沙集團是“東突”分裂勢力在境外最早的分裂組織,活動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艾沙集團新生代領導層中,除了原來外逃分裂分子的后代外,還吸收了不少改革開放后從新疆外逃的“東突”分裂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