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2007·秋)”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指出,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中所存在的流動性問題,已不是單靠貨幣政策就能夠解決的了,需要財政與貨幣政策協(xié)調配合,共同發(fā)揮效用,而今后,財政部或將擔當起“第二央行”的角色。
全面通脹風險尚不存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目前不存在全面通貨膨脹的風險。《報告》稱:在強勁的需求帶動下,不僅實際經濟增長率略快于潛在增長率,而且,物價水平也呈現(xiàn)抬頭趨勢。不過,當前物價上漲幾乎完全是糧食價格所導致的,不太可能形成全面持續(xù)、不可容忍的通貨膨脹。換言之,當前的物價上漲可能只是局部的短期沖擊。
《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能夠由M1、M2及各自增長率的變化所能解釋的部分較小,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并非導致我國物價總水平變化的基本原因。
李揚指出,物價走勢和宏觀經濟運行主要由各類來自供給面的實體經濟因素決定。除貨幣政策外,今后的宏觀調控更需發(fā)揮諸如財政政策、產業(yè)政策等其他調控手段,同時在這些政策中尋求協(xié)調配合。
《報告》還預測,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在9.5%—10.7%之間,對應的通貨膨脹率在3%到5%之間。而我國今年的GDP實際增速將快于潛在增速,約達11%以上,或將創(chuàng)下近10年來的歷史最高水平。
財政部應發(fā)揮更大作用
論壇上,與會專家都承認,當前國內經濟運行中仍存在貿易順差過大、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等比較突出的難題。就如何遏制國內的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多位專家發(fā)表了各自見解。
今年以來,央行已通過多次調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fā)行定向央票等調控手段回收市場流動性,但各種問題并未獲根本解決。李揚認為,隨著居民資產結構的調整和企業(yè)直接融資手段的增加,今年銀行業(yè)潛在的“脫媒”壓力陡增,通過控制貨幣供應和銀行信貸來控制投資正逐漸失去效力。而今年2月以來,全部存款的增速已慢于全部貸款增速,金融機構的貸存比持續(xù)下降。可以預見,即便沒有央行的緊縮政策,銀行業(yè)的流動性頭寸也將趨于緊張。
李揚建議,當貨幣政策在初次分配中不能完全達到調控目的時,應在再分配中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比如完善醫(yī)療保障體系、擴大廉租房建設等,財政部在其間應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有跡象表明,我國未來將進一步強化財政、貨幣兩大政策“組合拳”聯(lián)動發(fā)揮宏觀調控作用。今年財政部發(fā)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這一有助于回籠貨幣的措施被視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xié)調配合、加強宏觀調控的“創(chuàng)新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