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臺協(xié)會臺北辦事處戒備森嚴,只要一掏出相機就會被保安勸阻。葉青林/攝
美國駐臺辦事處成立30年以來,已更換10任主管,始終不變的,是背后所代表的美國利益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獲稻發(fā)自北京 4月10日,是美國國會通過《與臺灣關系法》30周年的日子。這部企圖阻止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tǒng)一的法律,專門就“美國在臺協(xié)會”(簡稱AIT)的地位、職能、機構、人員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指出“總統(tǒng)或美國政府的任何機構同臺灣進行的計劃、交易和其他往來”,均由美國在臺協(xié)會來完成。
位于臺北市大安區(qū)信義路三段134巷7號的AIT臺北辦事處,實際代行美國駐臺“大使館”職能。這個成立于上個世紀美臺“斷交”風暴中的“民間機構”,1979年至今30年,見證了美臺關系的風風雨雨,也在兩岸關系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職能相當于“美國使館”
1978年底,美國與臺灣斷絕所謂“外交關系”。但是,“斷交”后的美臺仍然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保持緊密聯系,迫切需要有一個中間協(xié)調機構。在此背景下,1979年1月,美國在臺協(xié)會成立。有人形容,AIT實際在美國與臺灣間起著“白手套”的作用。
AIT總部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在臺北設立辦事處,辦事處之下設高雄分處。臺北辦事處直接受命于美國國務院,代表美國政府與臺灣當局進行各項交涉,還負責核發(fā)臺灣民眾赴美“簽證”。臺北辦事處共有員工300多人。曾任AIT臺北辦事處處長的薄瑞光公開稱,這個機構“不管是功能或者是規(guī)模,都和一般使館沒有差別”。
辦事處處長也分“藍綠”
AIT臺北辦事處處長有著“通天”的本事,可直接與臺灣“總統(tǒng)府”聯系安排會見“總統(tǒng)”,有時連“外交部”都不知情。他們雖然沒有“外交官”職銜,卻被美國列入外交官名冊,擔任事實上的美國駐臺“大使”。
現任AIT理事會主席的薄瑞光,于1999年至2001年擔任臺北辦事處處長。據臺灣媒體報道,他在美國政府機構中對兩岸事務的發(fā)言非常受高層重視,分量“至少在前五名”。薄瑞光任職期間,被認為與民進黨當局關系“十分良好”,有一年感恩節(jié)還在住所邀請陳水扁、張俊雄、蔡英文等民進黨高層一起吃火雞大餐。
2001年,薄瑞光在離職前的歡送會上,曾公開否認有“九二共識”,認為兩岸只有表達各自立場的“協(xié)議”。陳水扁還向他授予大綬景星勛章,以表達對其“鞏固臺美關系”的肯定。
薄瑞光的繼任者是包道格,他于2002年到2006年擔任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給人的印象是高傲,他曾公開拒絕臺灣記者的提問,才一轉身,卻面對美國媒體侃侃而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