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zāi)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每過一分鐘,就離家鄉(xiāng)近了一步
回家的人們有著各自的命運,也擁有截然不同的旅程。
一個剛剛大學(xué)畢業(yè)的女孩子沒有買到坐票,只能在火車上站上將近30個小時。不過,這個留著馬尾辮的大學(xué)生隨口說的一句話感動了很多人,“只要車是朝著家的方向開的,站著也高興” 。
在廣州市紅磚廠藝術(shù)生活區(qū)的“春運十年”展覽里,能找到一個對于漫長歸途的忠實記錄者。這個留著長發(fā)的攝影記者叫鄧勃,他每一年都會跟著最擠的臨時列車北上拍攝春運。
在他的鏡頭下,一對年輕夫妻丟了過年回家的錢和車票,在火車站廣場上抱頭哭泣;開著一半的車窗里伸出一雙女人的腿;一個打工者叼著車票拼命擠進那幾乎無法再容納多一個人的車廂;2008年雪災(zāi),京廣線大癱瘓,車在茶嶺站一停就是15個小時,一個女孩用手指寫下了兩個字:“回家?!?/p>
鄧勃曾經(jīng)問過他們:“你們真傻,為什么不平時回家,非要春運這么擠回家?”
直到有一年,鄧勃跟一個叫阿蓮的打工妹回家過年。那是個重慶的偏僻小鎮(zhèn),需要坐上30多個小時的火車、船以及公共汽車才能到達。到家的時候,阿蓮的爸爸媽媽提著手電筒在車站等待。過年那幾天,全家人每天都會一起聊天,放鞭炮,貼春聯(lián)。
“現(xiàn)在想想,我的那個問題好傻。其實它是最溫馨的列車,最感動的列車。車廂下的鐵軌是回家的路。不管擠得多變形,他們都還是很幸福。”鄧勃說,“因為每過一分鐘,就離他們的家鄉(xiāng)近了一步?!?/p>
在每一列歸途列車中,都有著相似的情景。
有一個女孩,在鄧勃旁邊打電話給家里報平安:“媽媽,我已經(jīng)上車?yán)?,人不多,放心!”其實,這個女孩被擠得半死,電話是懸在半空打的。鄧勃在旁邊偷笑,笑完又想哭。
不認(rèn)識的幾個老鄉(xiāng)坐在一起,會大笑著攀談起來,輪流唱歌,從早唱到晚;也有人聚在一起打撲克,年輕人舉著啤酒,年長的則會拿著一點白酒慢慢喝。車廂里人擠人,老鄉(xiāng)們就用接力的方式傳遞泡面。
“紅燒肉的是誰的?”
“泡椒的是誰的?”
“誰的帶了3根腸?”
“誰的用鐵飯盒泡的?”
此起彼伏的聲音像報菜名一樣,比餐廳還熱鬧。
“多么真實,他們的表情里,語言里,眼神里都是回家,都是幸福!”鄧勃說。如今,這場本打算持續(xù)50天左右的普通攝影展,已經(jīng)整整延長了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