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國選手郭晶晶在比賽中。當日,北京奧運會跳水比賽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繼續(xù)進行,郭晶晶在女子3米跳板決賽中獲得冠軍,為中國摘得第35枚金牌。新華社記者趙鵬攝
新華網(wǎng)北京8月17日電 題:中國金牌“井噴”是正常東道主效應(yīng)
北京奧運會賽程剛過9天,中國隊金牌數(shù)已超過上屆。國人狂喜之下不禁暗自盤算:照這架勢,突破四十也不算稀奇。
其實,這種“奧運主辦國金牌井噴現(xiàn)象”在百年奧運歷史上十分常見,行話可稱之為“奧運東道主效應(yīng)”。中國軍團在北京的“爆發(fā)”,正是該效應(yīng)在起作用。
讓我們來看一下以下數(shù)字對比。日本在1964年之前的兩屆奧運會上均只獲得4枚金牌,但東京奧運會金牌數(shù)如火箭升空達到16枚;西班牙自莫斯科奧運會到自己主辦奧運會之間,每屆都只收獲一枚金牌,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一下躥升到13金;韓國借漢城奧運之機勇奪12金,前所未有地躋身金牌榜四強行列,而之前他們的奧運“金庫”里總共只有7枚金牌;悉尼奧運會上澳大利亞喜獲16金,而在之前的10屆奧運會上,他們的金牌數(shù)從未達到過兩位數(shù)。
把“奧運東道主效應(yīng)”發(fā)揮到極致的,當數(shù)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蘇聯(lián)和美國分別在自己的家門口狂攬金牌80和83枚,分別比平常情況拉高了三四十枚。當然,那兩屆奧運會因為雙方相互帶頭抵制,只能算半個世界的奧運,金牌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東道主效應(yīng)”使金牌數(shù)上?。保懊蹲笥沂呛芷毡榈那闆r。因此,如果中國這次獲得40來塊金牌,也完全符合國際慣例。
一個國家從獲得舉辦權(quán)到奧運正式舉辦,一般有7年時間。這7年的籌備不僅是場館和賽事的準備,當然也包括訓(xùn)練的強化,政府和民間都加大了對體育的投入,民眾對體育的關(guān)注和喜愛也因此達到一個高峰。而主場作戰(zhàn)極大地激發(fā)了本國運動員的訓(xùn)練熱情和比賽斗志,一些原本將退役的老將因此延長了自己的運動生涯,而更多的適齡選手則牢牢抓住這“天時、地利、人和”的難得機會,艱苦訓(xùn)練,勇攀高峰。因此,奧運會其實是一個國家競技體育7年甚至10年能量儲備、積蓄的總爆發(fā)。
如果我們果然借奧運東風獲得了金牌總數(shù)第一,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應(yīng)充分利用奧運會的長期效應(yīng),全面提升我們?nèi)罕婓w育、全民健身的硬、軟件水平,這才是真正朝著世界體育強國方向邁出的堅實一步。(記者 江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