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為社情民意的直通車
“如果說在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初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網絡還僅僅是發(fā)燒友的娛樂工具,那么今天,網絡無疑已經成為中國公民表達社情民意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推動中國政治體制進步的重要工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陸貴山感慨。今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被廣大網友稱為“掀開中國互聯網歷史嶄新的一頁”,“短暫的幾分鐘蘊含著豐富的內容”。網絡的興盛,大大拓展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空間,深刻影響著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和傳播方式,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非典肆虐的2003年,有兩句話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边@是胡錦濤總書記對廣州的一位網民醫(yī)生提議的回應?!拔以诰W上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非典的決心,令人感動。”這是溫家寶總理在北大宿舍對北大學子的肺腑之言。正是政府與人民之間這種看不見的聯系,堅定著億萬網民通過網絡參與國是的信心。
許多黨政官員對網絡的態(tài)度表明了他們開闊的文化視野和開放的政治理念。從地方官員到中央最高領導,中國官員越來越重視互聯網這種新媒體,并將其作為了解民意、匯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2007年新春,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紅網論壇用實名注冊,發(fā)帖向所有紅網網友拜年,網友反響熱烈。200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通過省內主要新聞網站發(fā)布了《致廣東網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網民拜年:“我們愿意成為大家的網友,求計問策,接受監(jiān)督”,對于共同關心的話題,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對于工作和決策中的不完善之處,也歡迎大家“拍磚”,他們對網絡語言的稔熟為他們贏得了眾多的“人氣”。今年4月,他們再次約見知名廣東網友。5月,中國上海門戶網站開通“在線訪談”,市長韓正成為首位做客嘉賓。6月,江西省委書記蘇榮以網民的身份約見網友,通過網絡發(fā)表公開信,就江西的發(fā)展向全國求計問策。
“在信息時代黨政干部對民意的歡迎姿態(tài),表明了黨和政府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執(zhí)政風格,傳遞了推進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諸多努力?!敝醒朦h校校委委員李書磊說。
是助推器也是“雙刃劍”
隨著互聯網等信息網絡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中國網絡文化快速發(fā)展,對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日益加大。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快速成長的網絡文化,正在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產業(yè)革命、文化觀念與活動的創(chuàng)新、社會變革?!爸袊ヂ摼W的發(fā)展應用前景呈現著五大亮點?!痹趧倓偮淠坏闹袊ヂ摼W大會上,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奚國華總結,“電子商務快速發(fā)展,農村網民快速增長,支持電子政務”,此外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成為人們快速溝通信息的重要平臺,網絡文化的繁榮豐富已經成為衡量互聯網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
今年2月,青海省委書記強衛(wèi)在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將網絡文化管理問題作為領導干部應該面對的首要問題之一。他說,互聯網是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tài)較量的戰(zhàn)場,是我們和群眾建立聯系的一條最經常、最便捷的“綠色通道”。他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上網應該成為黨政領導干部的“第五習慣”,不上網、不重視網絡建設的領導,不能算是一個現代化的領導。
網絡的魅力在于自由、開放和豐富。沒有自由的表達,沒有豐富的內容,就難以吸引眾多網民;而沒有網民的廣泛參與,網絡的內容也不會豐富多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文化管理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從“虐貓事件”到“銅須門丑聞”,從“網絡通緝令”到“人肉搜索”,互聯網在維系著溫情和道義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展示著它冷酷和破壞性的一面。當網友們一次次以正義的名義發(fā)出通緝令,把當事人的一切個人信息公之于眾,讓他面對來自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謾罵和攻擊時,維護正義的行為已經升級為網絡暴力。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使人們受益于互聯網;但另一方面,它又帶來了許多問題?!秉S澄清說,“由于網絡缺乏富有文化底蘊和氣息的大量資訊,導致一些格調不高甚至低俗的內容在網上大行其道。2007年,十部委聯合開展打擊網絡淫穢色情專項行動,有效凈化了網絡傳播環(huán)境;11家網站聯合開辦‘網上大講堂’,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發(fā)布《博客服務自律公約》,開通反垃圾郵件平臺等,都從不同方面對網絡媒體的健康發(fā)展和不斷提升影響力進行了積極實踐。”
專家提出,在西方強大的輿論和文化話語權主導的國際傳播競爭舞臺上,中國網絡媒體,特別是以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等為代表的主流重點網站,要想增強影響國際輿論的能力,唯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把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光大,通過網絡不斷傳播富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中國文化,接受中國文化,進而接納一個更加開放和民主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