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晨,兩寺僧眾早早排成長隊,開始緩緩轉(zhuǎn)柱,誦經(jīng)祈禱,領(lǐng)頭的是江扎寺活佛。儀軌主持人這天非同尋常,他身著黃色緞袍,頭戴垂穗寬邊大圓帽,腰系大紅絲綢帶,足蹬烏黑金絨鞋,手捧哈達,一臉的嚴肅認真。除了自愿來幫忙的群眾外,還有兩臺東風大卡車在待命。終于,大旗柱又站了起來,眾人齊喊“拉加嘍(愿神勝利)”祝愿神山保佑天下平安,人無災(zāi)畜無病的同時,紛紛燒起桑煙,把大把的風馬旗撤向藍天,頓時,煙霧彌漫天空,紙片輔滿了大地,人們激動的喊聲與祈禱聲震耳欲聾。許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緊閉雙目,虔誠地在朦朧的煙霧之中向著神山和旗柱磕頭頂拜,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心滿意足的笑容。這時的神山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閃著銀光,滿山的雪雞唱著歡快悅耳的歌,生長在山與灘之間的荊棘開著黃色的小花,泉水潺潺,雪山變得更加吉祥神秘。從這天起也宣告新一年轉(zhuǎn)山的開始,轉(zhuǎn)山人需在57公里長,海拔4800米至5723米處的轉(zhuǎn)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zhuǎn)完,而一般人則2到3天時間轉(zhuǎn)一圈。神山周圍有扎布熱寺、確古寺、哲熱寺和祖珠寺4個小寺,寺雖小,但每個寺廟都有許多的故事和傳說,轉(zhuǎn)山一定要拜這些小寺,這是轉(zhuǎn)山的一部分。
轉(zhuǎn)山路上,本教徒轉(zhuǎn)山方向與順時針方向的藏傳佛教徒正相反,他們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本教,俗稱黑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種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阿里一帶,它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的神鬼精靈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本教在吐蕃王朝前期占統(tǒng)治地位,佛教傳入西藏后,佛本之間展開了長期斗爭,公元8世紀后本教勢漸衰,后本教吸收了佛教部分內(nèi)容,改佛經(jīng)為本經(jīng),繁衍教理教義,發(fā)展成為定型的一個教派。岡仁波齊原為本教神山,后來佛教大師米拉日巴與本教徒那如本在此斗法,結(jié)果佛勝本敗,神山也自此易主。
距神山不遠,是被世人稱為“圣湖”的瑪旁雍措,這座高原湖海拔4588米,面積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達70米。若論其大、深、高、美,瑪旁雍措都難稱高原湖泊之最,唯有其神、其名,使它成為圣湖、神湖,許多宗教典籍和傳說中都曾記載描述過它。印度傳說中稱這里是濕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瑪拉雅山的女兒烏瑪女神沐浴的地方,而西藏的古代傳說認為這里是廣財龍神居住的地方。藍天白云下的神湖,美若仙境,幽藍的湖面碧波輕蕩,湖周遠山隱約可見。瑪旁雍措又稱瑪法雍措,藏語意為“永恒不敗的玉湖”,據(jù)說這是為紀念11世紀佛教戰(zhàn)勝當?shù)乇窘趟〉拿?。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記》中對瑪旁雍措也有所描寫,將這里稱為“西天瑤池”。佛教經(jīng)典中將一處湖泊稱為“世界江河之母”,所指就是與神山并列齊名的“圣湖”——瑪旁雍措。
圣湖周圍有8座寺廟,其中吉烏、楚古兩寺最為有名。楚古寺周圍被尊為圣潔的浴場,信徒們認為,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癡、怠、嫉),清除人肌膚上的污穢。所以每年來圣湖洗浴的人摩肩接踵,他們還將圣湖的水千里迢迢帶回家去,當作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圣湖有四大浴門:東為蓮花浴門,南為香甜浴門,西為去污浴門,北為信仰浴門。圣湖四面還有四水之源:東面是馬泉河,北面是獅泉河,西面是象泉河,南面是孔雀河。以天國中的馬、獅、象、孔雀四種神物命名的這四條河,分別又是南亞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所謂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譽大概就是因此而來。
為尊重和保護西藏各地和鄰國教徒的宗教信仰,中國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制定了相關(guān)規(guī)定,同印度、尼泊爾等鄰國簽定了允許信教徒入境朝圣的有關(guān)條文及事項。1997年中國國務(wù)院就西藏阿里地區(qū)對外開放朝圣事宜進一步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更加方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徒的朝圣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