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高油價迫降高油稅
石油在歐洲的“吉芬品效應”潛藏于其高昂的石油稅收。
高油價引發(fā)人們重新注意高額的石油消費稅收,抗議的直接矛頭不是油價,而是要求政府降稅。
“如果歐洲國家的政府屈從于壓力,那么將剪斷市場價格和消費者價格之間的鏈條,進一步維持高油價。”謝國忠表示。
在歐洲,因為石油稅收,歐洲各國消費者比其他國家消費者需要承擔的負擔更重。歐洲各國在成品油銷售上所征收的稅率各不相同,但大多數(shù)國家的成品油零售價格中,稅收的比例超過50%,遠高于美國的約15%(美國每個州的稅率皆有區(qū)別)。
以英國為例,該國目前的汽油含稅零售價格為1.17英鎊/升,約合人民幣15.66元,是中國目前價格的約290%,是美國的215%。英國的汽油零售價中包含了0.5035英鎊/升的燃油稅和17.5%的增值稅。以目前價格水平計算,英國的汽油零售價中每升的稅費額為0.708英鎊,約等于售價的60.5%。
“歐洲人開的已經(jīng)是節(jié)能車,很難進一步節(jié)油。作為歐洲的傳統(tǒng),每逢這種時期,消費者會舉行抗議游行,反對高油價,目的是給政府施壓,爭取減少汽油稅。”謝國忠說。
而如果降稅在高油價的條件下發(fā)生,并且降稅幅度超過了油價上漲幅度,那么,一幅油價與石油需求同時上升的圖景也將被引發(fā)。
新興國家:石油補貼終結有期
新興國家類似于作繭自縛的油價補貼也“成就”今日石油吉芬品局面的深刻原因。漲價的人看好你有補貼,漲價以后照開猛喝油的SUV,那么為什么不漲價呢?
油價猛漲的過去三年,非經(jīng)合組織國家石油消耗量從2005年的3441萬桶/天提高到2007年的3662萬桶/天,增幅為6.44%。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國消耗量從673萬桶/天增加到777萬桶/天,增幅為15.43%。三年里,中國的消耗量增加了104萬桶/天,占全部非經(jīng)合組織國家增量的46.8%。
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石油消耗量在油價上升時仍保持增長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成品油零售價格的補貼,這種情況尤其發(fā)生在中東和亞洲的四大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見本報6月2日的報道《亞洲石油大危機降臨》)。雖然各國的補貼形式和幅度不一,但來自政府或國有企業(yè)支付的補貼明顯的壓低了成品油的最終消費價格,從而助長了高油價下需求的猛增。
以中國為例,目前新加坡97號汽油的離岸價(FOB)為每桶14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32元/升。加上物流費用、損耗、稅費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合理利潤,中國的汽油價格應該不低于美國的約合人民幣7.41元/升。而中國國內的汽油零售價僅在5.5元/升左右,依上述方法計算,里面有石油補貼的金額將近2元/升。
一位新加坡交易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投機資金對原油價格肆無忌憚的做多行為,與他們判斷亞洲各國政府不敢真正放開成品油價格管制的預期非常有關系。近期印度、馬來西亞上調成品油價格,減少補貼的措施,“對于這種石油炒家來說,是一個很不利的信號”。
謝國忠也表示,油價停止上升,很大程度有賴于亞洲國家取消石油補貼,從而恢復價格上漲對于石油需求的抑制作用。
他說,“原油補貼使得發(fā)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這其實是對西方消費者的補貼,使得他們有能力應對本土的高油價?!眮喼迖业母叱隹诼?,以及出口產品以高能耗低附加值為主、而進口產品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為主的情況,更使亞洲國家的成品油補貼以低價格的出口商品形式間接補貼給了商品進口國。而中國2007年的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超過40%。本報記者 周炳林 賴靜禹 香港、新加坡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