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中國果汁!”近日,德國茵茂爾、斯廷格和玫瑰園三家著名飲料企業(yè)公開表示,中國果汁、廉價礦泉水和國外啤酒是它們的“敵人”,號召民眾抵制中國果汁。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不久前舉行的G20倫敦金融峰會上,包括德國在內的與會各國紛紛作出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不想言猶在耳,事態(tài)突變。
應該看到,企業(yè)集體自發(fā)對其他國家產品的抵制,是貿易保護出現(xiàn)的一種新現(xiàn)象,它不像以往政府出面進行的反傾銷調查,還在理性控制范圍內,雙方還端著“正當、平等”做生意的姿態(tài),受調查方還有舉證與抗辯的機會。德企這種“激烈”行為,顯然很難用正當市場競爭解釋,讓人品到的是濃烈的苦澀。
當然,中國果汁的銷售價格一直在合理的競爭區(qū)間內,遠非低于成本價傾銷。而市場的最終選擇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德國企業(yè)這種公然破壞公平競爭的行為,是市場經濟所不齒的,是得不償失的。
不過在譴責之余,也要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更理性的審視。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愈演愈烈,復雜程度可能會加深。去年,德國果汁市場容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而中國飲料總產量突破6000萬噸,為世界第二;今年以來,德國從中國進口的果汁等飲料以平均每月15%的速度激增。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yè)也應該反思,全球化之路,并沒有因為加入世貿組織而成為坦途,“世界是平的”還像是童話。中國企業(yè)對此要有足夠的重視與心理準備,從而學會更聰明地避免紛爭,以及更理性地處理紛爭。 □莫豐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