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下篇:兔子文化史
兔的文化記載源遠流長。
中國養(yǎng)兔的歷史最早能夠上溯到3000年前,在我國殷墟的婦好墓出土有玉雕兔,為商代晚期作品;山西曲沃的晉侯墓出土的兔尊,為西周時期作品,可知,我國養(yǎng)兔史久遠,但獵兔史更久遠,怎么也有萬把年了,“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后橫捎意氣歸”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在《觀獵》中的兩句詩。
兔的蹤影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瓠葉》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烹兔之法。還有《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周南》“兔置章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古諺“見兔而類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工藏,智謀國破,謀臣亡”。文子《上德篇》“飛鳥反鄉(xiāng),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蛩得木,各依其所生也”;甚至,墨子的《旗幟篇》卒為雙兔之旗。莊子《外物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古代,白兔十分罕見,往往被是為祥瑞之兆,有關白兔呈現(xiàn)的文字記載及吟詠兔子的詩文不絕于史書:《后漢書,光武帝紀下》云:“日南徼外蠻夷獻白雉白兔?!睗h竇云《古怨歌》云:“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故后人有以白兔喻棄婦者。唐代蔣防的《白兔賦》有“皎如霜輝,溫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懷仁”之語。宋歐陽修的《白兔》曰:“天冥冥,雨蒙蒙,白兔搗藥嫦娥宮”。秦觀《放兔行》有“兔饑食山林,兔渴飲川澤,與人不瑕疵,焉用苦求索”之句;南北朝時著名的《木蘭辭》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還有梁代簡文帝的《上白兔表》、晉代張浚有《白兔頌》、唐代韓愈的《毛穎傳》等。
兔子入文入詩,簡直不計其數(shù)。在古代,兔子被當作皓月祥瑞之兆,廣受贊譽和尊崇,甚至以兔喻德:《宋史》“王昔德盛則赤兔現(xiàn),王者敬耋則白兔現(xiàn)”;唐莊南杰《傷歌行》有“兔走鳥飛不相見,人事依稀速如電”;李白《把酒問月》有“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李賀更有“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的詩句;王安石《信都公白兔》曰“宮中老兔非日浴,天使?jié)嵃滓藡染辍?;元稹《夢上天》“西瞻若水兔輪低”;杜甫《八月十五月夜》“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盧照鄰《江中望月》“沉鉤搖兔影,浮桂東丹芳”;張漫《白兔賦》更是把兔寫得神采飛揚“其毛青素,織毫秋墨……點綴五彩……被白含文,好無極也。秦失鹿于近郊,晉得兔于遠境”。漢武帝的兒子梁孝王是個養(yǎng)兔迷,在河南商丘建有兔園,枚乘特為之撰文《梁王兔園賦》。
盡管兔子外表軟弱可愛,可我們的俗話里卻不乏“兔崽子”、“兔子尾巴長不了”等貶義詞,在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詛咒語。舊時西方人如果希望船只安全靠岸,千萬不可說出“兔”字來,哪怕作出類似的動作也是忌諱;礦工下井途中若遇兔子立即返身回家,因為,兔子被認為是在巫界服務的精靈,這些習俗觀念大概來自《圣經(jīng)舊約》,其上有兩處告誡耶和華的子民:兔子和駱駝,肉不可吃,死尸不可摸。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也有關于兔子的禁忌?!端问汾w汝愚》記述一位孝子“母生歲值卯,謂兔神也,終其身不食兔”;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一些人不吃兔是認為兔子(音似吐子)與孝道有種神秘關聯(lián),張華《博物志》就有“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舊有此說,余目所見也”之說;歷史上的一些孝子為先人守墓就常弄白兔陪伴。
更有認為孕婦食兔會導致孩子裂唇的,漢王充的《論衡命義篇》有“妊婦食兔,生子缺唇”;晉張華《博物志》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亦不可見兔,令兒缺唇”的記載……這都為忌口之人找到了的理由。如若兔子有知,會說:放兔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