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滬深股市在印花稅上調的沖擊下大幅動蕩,不少仍沉浸在牛市氛圍對調整毫無心理準備的中小投資者因此蒙受了較大損失。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后,投資者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
縱觀境內外股市的發(fā)展歷程,牛市中的調整風險時刻存在,而習慣于追漲殺跌的中小投資者也往往在其中蒙受比市場本身更大的損失,這種案例可謂比比皆是。
以我國臺灣股市為例,從1987年初到當年10月短短9個月的時間內,臺灣加權指數一度從1000點左右飆升至4600多點,但在隨后的3個月內,該指數又大幅下挫超過50%。而在隨后的3年內,類似的“過山車”走勢又曾多次上演,尤其是1990年一次暴跌使得不少中小投資者傾家蕩產。
類似的情況在日本、我國的香港地區(qū)也曾經多次出現(xiàn),在市場的大幅動蕩中,很多中小投資者往往是享受到短暫的牛市風光,卻承擔了漫漫調整過程中的無盡風險,這其中不當的投資策略又往往使得投資者的損失進一步放大。
相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中小投資者無論在獲取信息渠道,還是對于市場的理解上都存在較大差距,這一點無論是在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都概莫能外。對于機構來說,往往是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開始加大入市力度,進行長期布局,但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吸引其進入股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所爆發(fā)出來的賺錢效應。從股市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一波行情的尾聲往往也是市場最為瘋狂的時候,市場的短期賺錢效應也最為明顯,往往也是對中小投資者最具誘惑力的時候,大量的中小投資者也往往選擇這時入市。
即便在相對成熟的股市中,中小投資者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多數投資者入市是受市場短期賺錢效應的吸引,因此會把股市上升時當作新一輪牛市的起點。有些人即便認識到了市場已經存在較大風險,甚至認識到了市場已經進入到了擊鼓傳花的最后階段,但往往也抱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成為最后的一個接棒者。
一旦市場趨勢逆轉,很多中小投資者往往尚未從牛市的氛圍中醒悟過來,在下跌的第一階段大多持觀望態(tài)度,認為市場很快會重拾升勢,從而錯過了最好的出貨時機;而在下跌的中期,由于手中股票往往已被套牢而不愿拋出股票,從而使得損失進一步加大;而在下跌的最后階段,也往往是殺跌最為兇悍的階段,投資者的心理往往已經接近崩潰,心理負擔已經達到極限,往往就會采取非理性殺跌的行為。事后看,這大多是黎明前的黑暗,但這往往也是中小投資者出局最多的階段。
回到當前的滬深市場,雖然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市場短期仍存在進一步動蕩的風險,但如果考慮到我國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大趨勢并未改變,上市公司業(yè)績提升的前景也是可以預期的,近期的調整仍屬于牛市的調整,短期內真正的系統(tǒng)性風險并不大。
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在近期的滬深股市大動蕩中,雖然不少投資者蒙受較大損失,但多數人對于市場的中長期趨勢并未喪失信心。多數投資者在近期的調整中采取了“就地臥倒”的策略,也就是持股不動,等待反彈。對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策略。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策略能夠堅持多久,如果后市再度出現(xiàn)反復,已如驚弓之鳥的投資者很可能出現(xiàn)非理性殺跌行為。
如果看好中國經濟,那么就應該對A股市場有信心,雖然道理很簡單,但具體到操作過程中,對于廣大中小投資者來說,能否真正堅守下來仍然需打上問號。面對不少中小投資者幾乎無法克服的弱點,不少市場人士建議,以定期存款的心態(tài)買入基金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記者 徐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