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6日宣布,一項歷時10年的研究因結果矛盾而宣告失敗,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以及選擇研究對象存在偏差,且不易糾正。這項研究旨在查明,使用手機是否會加大腦瘤患病率。
結果矛盾
十年來,這項研究頗受移動電話制造商、反對使用手機團體、醫(yī)學界以及眾多手機用戶關注。
但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6日說,從2000年開始、針對13個國家總計1.3萬人展開的這項研究顯示出的結果相互矛盾,明顯表明,研究方法存在問題,研究對象選擇有誤,調查數據出現偏差。
“各項結果確實無法讓我們作出手機與腦癌是否有關聯的結論……但現在也不可過早地認為手機與腦瘤毫無關聯?!眹H癌癥研究機構主任克里斯托弗·維爾德說。
路透社報道,整體研究中的一個單項研究顯示,使用手機者比從不使用手機者患腦瘤的風險更低,但另一個單項研究結果卻是,日常手機通話時間越長,患腦瘤風險越高。
研究者無法在這兩個結果以及其他結果之間找到一種科學合理解釋。
“現在,我們既不敢說它們(手機與腦瘤)之間沒有關系,”負責這項研究的21名專家之一、西班牙環(huán)境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科學家伊麗莎白·卡迪說,“也無法確認那種可能存在的正比關系?!?/p>
另一名參與研究項目的專家、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醫(yī)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杰克·瑟米泰基說,研究結果“模糊不清,叫人驚訝,令人迷糊”。
因素復雜
移動電話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普及。目前,全球使用中的手機估計有50億部。
這項研究于2000年啟動,在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新西蘭、挪威、瑞典和英國選擇總計2708名腦部神經膠質瘤患者、2409名腦膜瘤患者和7500名非癌癥患者展開調查。
研究方法主要是,對研究對象展開問卷調查,錄取他們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日均通話時長等數據,而后進行數據庫整理和比對。
但在10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這項研究比想象的更加復雜。
首先,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市場上主流手機的輻射量與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時的手機相比已是大相徑庭。在今天,每天打一個小時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輻射量或許與20年前打5分鐘手機相似。
其次,每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不同,有人一天發(fā)100條短信,但一個電話不打,有人打電話但使用免提或者耳機。
另外,研究者發(fā)現,被問及使用手機的時長時,每個人回憶情況不同。有人能夠回憶得比較精確,有人卻模棱兩可,無法給出具體數字,而某些腦瘤患者則帶有情緒地故意夸大使用手機的時長。
專家說,這項歷時10年、耗資1920萬歐元的研究因諸多不精確因素而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再等卅年
歐洲一組科學家上月啟動一項研究,準備以30年為期限,全面研究手機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
調查在5個歐洲國家展開,調查對象多達25萬人。
路透社援引一些專家的觀點報道,這項研究應當比十年前的研究更具可行性和準確性。
因為新研究將放棄“回溯”模式,而是采取“實錄”模式,接受調查者需每天實時記錄使用手機的時間,調查實際上是一種數據跟蹤。
專家警告,眼下有關手機與腦瘤的研究眾多,結論不一。但在最終結果出臺之前,人們需要一種警惕但不恐慌的心理。
“如果有風險,或許也不會很嚴重,”加拿大科學家瑟米泰基說,“如果有人擔心潛在的危險,其實也是有藥可用,藥物就是使用手機的免提功能,別讓電磁波在你的腦袋上旋繞?!保ㄎ?凌朔 新華社特稿)
(本文來源:北京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