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個稅起征點在近幾年的“兩會”上呼聲頗高。2008年,個稅項目里的工資薪金起征點由1600元調整至2000元,標志著個稅起征點改革進入了微調階段。但個稅改革不應只是起征點的調整。在當前經濟背景下,個稅改革應該把握住時機大踏步前進,遵循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改革方向,從收入和支出的角度體現稅收的公平和對消費的拉動。只有通過降低稅負和改變征收標準,個稅才能真正改善貧富差距過大的局面,釋放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上所議論的個稅起征點一般是指工資薪金所得每月稅收征收起點。其實,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yè)單位承包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等11個征收項目。將個人所得劃分為若干類別并分別征收的稅制便于分類扣繳,防止跑冒滴漏。但是,征收自工資薪金所得的稅收占個人所得稅總量的60%左右,這畢竟只是個人所得稅11個征收項目之一,只簡單調整工資薪金所得起征點,實非個稅的全面改革。
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收入差距是綜合性的,由于個稅“一刀切”征收的特點,單靠工資薪金為主要收入的中低收入工薪階層稅負顯然要重于收入多元化的高收入階層;不發(fā)達地區(qū)的稅負明顯重于發(fā)達地區(qū)。這顯然有悖于稅收的公平性。
事實上,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個稅改革方案已經明確為“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專家認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首先應明確以綜合收入為征收標準,在保留部分收入來源分類考量的基礎上,以家庭收入或以個人年收入為標尺進行等級征收。
以家庭收入為標準能夠以一家總收入來考量家庭富裕程度,更符合中國人的收入觀念和價值觀。此外,以家庭為單位也符合國際慣例,去年美國刺激經濟的減稅方案即是以家庭夫婦收入為標準。而以個人年收入為標準無論收入來源豐富或單一,都能在收入總量上進行統(tǒng)一等級劃分,保證了浮動薪酬收入者與固定薪酬收入者的稅負平等。
在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原則下,個人所得稅的調整還應兼顧居民消費。“量入為出”是中國人的基本消費觀念,不同于國外流行的提前消費,國人大多保持以收入為參考的消費觀念。降低稅負和改變征收標準能增加居民實際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能有效改善消費不足的局面,這也是大家期待的減稅效果。
但是,一直以來,脫離現實、不能充分體現收入與消費關系的起征點總使個稅處于比現實慢一拍的尷尬境地,九級的稅負等級也極大壓縮了居民的實際收入。這即是許多人詬病的GDP年增長8%而消費一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個稅起征點的確定應掛鉤CPI,以各地最低工資為參考倒置考量,協(xié)調地區(qū)發(fā)展和收入水平,最大程度提高實際收入,減輕消費壓力。這樣,起征點無論是3000元還是3500元,只要保證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從根源上解放消費需求,都會受到歡迎。(徐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