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科學家為“發(fā)財”才回國的?
有眼紅的人說,這個計劃就是讓一批年輕人發(fā)財了。
在北京大學的應聘者中,當年37歲的佘振蘇教授被校方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國的年薪不少于11萬美元。1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只相當于他當時一個半月的收入。
佘振蘇告訴媒體,年薪10萬元,本來不在考慮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想為國家做點事情。而國內的條件、特別是實驗室建設條件開始漸漸成熟。學問做到一定程度,特別希望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與長江學者的座談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10萬元錢并不是你們勞動價值的全部體現(xiàn),僅僅是使各位能夠安心工作而無后顧之憂,讓各位能較體面地生活,能夠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擊隊長的任務。
還是有人不理解。當時南開大學的一位教師找到時任校長的侯自新,對這件事情發(fā)表不滿。侯自新對他說:你著什么急?他們漲了,你還會少嗎?
李嘉誠先生在今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周年頒獎典禮上說:“當年,這是一項打破制度局限的創(chuàng)舉。不僅打破了科研人員薪酬結構僵化及平均主義的局限,更能為國家吸引及穩(wěn)住人才。我們向世界發(fā)出了‘珍重人才’的強烈信息。”
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闭憬髮W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wèi)說。據(jù)統(tǒng)計,至今全國共有115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齡42歲,講座教授平均年齡46歲。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國外留學或工作經(jīng)歷;講座教授全部從海外招聘。通過講座教授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進一步引進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學高端人才。
楊衛(wèi)對此感慨最深的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年輕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當時的大氛圍是當院士的年輕人很少,但是,長江學者對年輕人來說,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爭取。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示范和引領下,目前,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許多高等學校相繼實施了一批人才計劃,大力吸引、培養(yǎng)中青年優(yōu)秀拔尖人才。時至今日,國內高校教師待遇普遍提高,10萬元對于很多長江學者的申請者來說不是一個大數(shù)目了?!皩芏嗷貒鴦?chuàng)業(yè)的海外學者來說,長江學者是我們回國創(chuàng)業(yè)首選途徑。”張林琦說。(本報記者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