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發(fā)展改革研究院近日發(fā)布了《2006年中國改革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根本措施,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報告認為,2005年是改革攻堅拉開序幕的一年,也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改革力度較大的一年,2005年的改革對啟動“十一五”改革有著重要的影響,而2006年則是“十一五”改革攻堅的起步年。 2005年改革的實際進展表明,改革的推進是多方面的,出現了全面推進改革的態(tài)勢。
報告提出,中國改革攻堅的重點任務是著力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
報告認為, “十一五”時期,為有效地解決社會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兩大角色:一是繼續(xù)推進市場化改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二是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十一五”時期的改革攻堅突出了政府轉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使政府轉型成為新階段改革攻堅的重點。因此,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著力推進以政府轉型為重點的各項改革。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上來。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政府轉型。由于政府轉型不到位,不僅造成了投資過度、無序競爭、重復建設等問題,而且影響了政府正確履行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導致政府某些經濟管理職能的扭曲。由于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分稅制尚不完善,地方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造成一些地方政府產生強烈的投資沖動,爭上大項目、盲目鋪攤子。因此,要根本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盡快取得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2、把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作為“十一五”時期政府轉型的重點。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還相當薄弱,對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缺乏足夠的估計,緊迫感不強。為此,要建立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務分工體制,啟動和規(guī)范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問責制。我國自1993年實行分稅制以來,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系基本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財力向上集中的同時,職能和責任并未相應調整。目前,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系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十一五”時期,從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需求出發(fā),需要重新界定中央與地方的職權范圍,并為減少行政層級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一是要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建立規(guī)范的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qū)間公共支出的基本均等化;三是要逐步實現財政預算和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
3、按照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要求,推進政府改革和事業(yè)機構改革。一是以擴大公共服務職能為重點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隨著技術進步,政府管理能力和輻射力有所加強。與之相比,我國現行的五級政府體制效率較低,需要減少行政層級,提高機構設置的科學性?!笆晃濉睍r期,全國大部分地方實行“省管縣”的條件將日趨成熟。二是以加快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為目標推進鄉(xiāng)鎮(zhèn)政府改革。鄉(xiāng)鎮(zhèn)政府改革要與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制結合起來。三是將事業(yè)機構的改革與公共服務體制的改革相結合。按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統(tǒng)籌考慮和設計事業(yè)機構改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