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蘇明娟的“大眼睛”成為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 解海龍攝
20年前的10月30日,一項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公益事業(yè)——希望工程在中華大地拉開序幕。20年后的今天,它已經(jīng)走過千山,跨過萬水,扎根貧窮的農(nóng)村,落戶封閉的山寨,靠著它,一批批貧困農(nóng)家子弟圓了上學夢,猶如插上翅膀,振翅高飛,命運因此而改變。
20年募集捐款56.7億多元人民幣
有一張公益宣傳畫中的“大眼睛”令人難忘,這張名為《我要讀書》的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握鉛筆,一雙大眼睛望著前方……
“我要讀書!”這一渴求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希望工程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關注和支持。1990年9月5日,他為希望工程題名;1992年10月,他以“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資助了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讓25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989年10月,93歲的女革命家?guī)浢掀胬先嗽诘弥Mこ痰南⒑螅氏染杩?000元,成為向希望工程捐款第一人。
1989年11月初,天津市塘沽區(qū)實驗小學學生周桐將自己準備買變形金剛的27元零用錢捐給希望工程,成為第一個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學生。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為了讓農(nóng)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20年來,海內(nèi)外無數(shù)愛心人士慷慨解囊。20年來,用希望點燃希望,讓溫暖傳遞溫暖,這一社會公益事業(yè)募集捐款56.7億多元人民幣。這里凝聚著數(shù)以億計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傳承著中華民族扶弱濟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彰顯了動人的和諧社會理念。
近年來,除了個人的積極捐款外,大批中外著名企業(yè)、社會組織踴躍投身希望工程。公益的旗幟,回報社會的意識,召喚著大家,吸引了大家。
據(jù)統(tǒng)計,在希望工程前10年的捐贈中,個人捐款或集體捐款占到九成以上,而由機構出資捐款的僅占6.5%。2004年之后,在中國青基會的捐贈記錄中,法人機構的捐贈占到90%以上,其中還有許多跨國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