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從中央氣象臺獲悉,云南、貴州、川西高原南部、廣西西北部等氣象干旱區(qū)旱情將持續(xù)或發(fā)展。早報記者昨日抵達云南重旱區(qū)石林縣大石橋村,體驗了一個非典型干旱村莊的尋水記。政府的消防運水車,每日下午5時準點將生活用水送到大石橋村的村口。圖為6歲女童楊云潤取水后挑著這兩“桶”水回家,她需要走完這段300米的土坡才能到家。楊云潤告訴記者每天她要挑水兩次,每次6斤。在娃娃取水陣容中,最小的只有2歲半。早報特派記者 魯海濤 圖
七彩云南,因水而興。但這個春天,云南很缺水。
據(jù)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披露,截至目前,該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飲水困難群眾已達700余萬人。此外,一項官方分析預(yù)測數(shù)據(jù)顯示,4月、5月該數(shù)字將分別達到951萬和1014萬。這些干巴巴的數(shù)字意味著:今年5月,云南每4個人中將有1人面臨無水可喝的危險。
昨日下午,早報記者來到了云南石林縣大石橋村。該村距離縣城約4公里,是石林縣156個受旱自然村中的一個。據(jù)當?shù)毓賳T講,大石橋村的受災(zāi)情況是云南幾千個干旱村中“較普通的一個”,早報記者選擇將這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村莊作為樣本,力求真實展現(xiàn)云南干旱村莊的生態(tài)群像。
一個村莊的取水場景
下午4時50分,距離日落尚有3個小時。然而,忙于活計的村民周家貴與妻子張秀英卻放下了手中的勞動工具,準時出現(xiàn)在了家門口。
15分鐘后,兩人抄起扁擔和水桶,一前一后走出家門。在步行300米后,來到了村口的公路上。此刻,公路一側(cè)停放了一輛消防車,車周圍擠滿了手提各式水桶的村民。
周家貴等村民都是來取水的。自2月以來,他們就開始了這種取水方式。村民們說,大石橋村原本家家通自來水,然而自去年9月以來,石林地區(qū)一直少有降水,最終,靠雨水補給的蓄水池干枯了,全村200余人也就失去了水源。
據(jù)石林縣抗旱應(yīng)急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徐勇透露,政府的消防運水車,每日下午5時準點將生活用水送到大石橋村的村口。石林縣抗旱應(yīng)急指揮部是一個原本不存在的部門,徐勇是從石林縣水務(wù)局借調(diào)過來的,他們唯一的工作就是“抗旱”。
在取水現(xiàn)場,除了中年男女外,六旬老人與幾歲的娃娃也參與了取水陣容。一名60歲的老伯,用扁擔挑起了100斤水,一走一停的走向了300米遠的家中。67歲的阿婆楊瓊珍,為了替兒媳婦分擔重量,拎起了50斤重的水桶。
4個孩童的舉動更是引起了媒體記者的注意。首先進入早報記者視野的是一名6歲的女童,她叫楊云潤,身穿黃綠色長袖衣、牛仔褲,腳踏一雙粉色帆布鞋。
吸引人的并不是她的這身裝扮,而是搭在她肩膀上的一根60厘米長的木棍。該木棍的兩端用線繩系著兩個1.5L的飲料瓶。楊云潤的父親將裝滿水的這副扁擔放在了楊云潤的肩膀上。她隨即挑著這兩“桶”水,跟隨大人邁上了回家的小土坡。這個斜坡有45度,她需要步行300米才能到家。途中,楊云潤將扁擔換了兩次肩膀,步行100多米后,她的腳步開始踉蹌。然而,楊云潤還是挺住了。她伸出兩個手指頭告訴早報記者,她已經(jīng)“挑水”兩天了,每天挑水兩次,每次重6斤。
在娃娃取水陣容中,最小的只有2歲半。這名女童名叫楊慧,進入早報記者視野時,她身上已經(jīng)擔著一根成人手指粗的小木棍,木棍兩端用繩子系著兩個0.5L的飲料瓶,瓶中裝滿了清水,跟在大人的身后,邁上了土坡。
在采訪中,早報記者將一空礦泉水瓶(0.5L)暫時放在了公路旁。但2分鐘后,這個瓶子卻出現(xiàn)在了一名男童的手中,里面裝滿了清水。男童名叫萬祝陽,今年4歲,該瓶子是他的母親畢秀芳拾起來灌滿水交給他的。畢秀芳的目的僅僅是能多裝回0.5L的生活用水。萬祝陽很興奮,抱著這瓶水繞著消防車來回跑了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