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懸崖負物而行
“蜘蛛人”解開千古懸棺之謎
奇跡:
上百棺材留絕壁
進入格凸河風景區(qū),順河而上,在中部的懸崖上,存放著數(shù)十口棺木。如今,這片懸棺遺址地,已被當作當?shù)孛缱宓脑岫Y文化納入格凸河風景區(qū)范圍。
懸棺葬,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喪葬方式,分布于我國四川、廣西、湖南、福建和貴州等地。在我省,主要集中在平壩縣桃花村、紫云縣格凸河和惠水等地。
懸棺的放置方式分3種: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棺于上;二是鑿巖式,鑿巖為穴,置棺于內(nèi);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巖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于內(nèi)。
前兩種在紫云縣的格凸河河畔出現(xiàn),后一種在平壩縣桃花村和黔南惠水出現(xiàn),自然洞穴式埋葬甚至至今還在延續(xù)著。
紫云的格凸河畔,記者看到,懸棺離地面高度大約在百米上下,高的甚至幾百米,在陡峭筆直的懸崖上,懸棺或懸在巖上,或藏在天然的洞穴中。
“在幾十年前,我們這里的苗族都用懸棺葬,但是現(xiàn)在不用了。過去,這里的懸棺有三四百副,但是被大水沖走了大多數(shù),現(xiàn)在剩下的只有少部分了。”附近大河苗寨的族老王德元介紹說。
長期對懸棺葬進行研究的當?shù)貙W者易華也介紹說,這種懸棺葬習俗,在當?shù)氐拿缱宓貐^(qū)一直存在著,自然洞穴式懸棺至今仍然保留著。易華說:“在懸棺巖腳下的村寨宗地鄉(xiāng)紅巖村鍋槍組,一位苗族老人告訴我,其中一懸棺內(nèi)的死者是他們的祖輩,祖輩離世已80多年了,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不再使用懸棺葬了。”
歷史:
懸棺葬有四大好處
為什么要把去世的老人安葬在懸崖上?王德元說:“由于以前的土地緊張,沒有土地埋,埋葬時就拿來放這里。這個是一個好地形,我們苗家的老人過世就葬在這個三百米高的洞里面?!?/p>
王德元所說的,其實只是懸棺葬的原因之一。當?shù)氐拿缱迦嗣裾J為,懸棺葬有四個好處:一是防止仇人破壞老人的棺材;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三是便于長久保存;四是利于節(jié)約耕地。
據(jù)易華介紹,很早以前,格凸河一帶苗族人的祖先,居住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后來由于戰(zhàn)爭,一路征戰(zhàn)遷徙,最后輾轉(zhuǎn)到格凸河畔定居下來。
當?shù)氐拿缱鍖W者楊正江說,雖然懸棺葬在近幾十年不在繼承,但是在苗族老人去世的喪葬活動中,有一個祭奠儀式把幾千年前的歷史和傳說繼承了下來。喪葬活動中,要宰一匹雄壯的馬祭奠老人,這馬謂之“戰(zhàn)馬”,是送給亡人的坐騎,和馬一起配備的還有四件和軍事有關的物件:一是馬鞍,二是戰(zhàn)刀,三是弓箭,四是斗笠。當?shù)氐拿缱迦烁鶕?jù)祖先傳說,普遍認為當初他們所以離開長江中下游,就是因為在當時的部落戰(zhàn)爭中,坐騎的戰(zhàn)馬跑得太慢,影響了戰(zhàn)爭的勝利,于是,直到現(xiàn)在,每逢辦喪事,就要宰一匹“戰(zhàn)馬”給先人,給他們助跑。
當?shù)氐囊粋€村寨,叫腳桿寨,苗語發(fā)音為“不這吾”,翻譯成漢語是“我要回家”。楊正江說,遷徙后的苗族認為,他們終有一天要回到長江中下游的老家去。這些歷史,由于沒有文字記載,都是世代口耳相傳。這種文化和歷史,表現(xiàn)在喪葬文化上,就成了懸棺葬的形式。老人去世后,不入土,因為老人還在等待“回家”,所以把懸棺放在高高的懸崖上,那些地方人無法到達,鳥獸罕至,便于老人遺體的長期保存,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長江中下游的“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