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匯市場交易員消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0月19日首次入市干預美元對新加坡元匯率,大約在1.4580—1.4640之間買入美元。10月26日在新元達到10年高點1.4530前后,同樣傳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1.4523—1.4590處買入美元的消息。11月9日,新加坡金管局又在1.4400—1.4433價位買入美元。
同樣,香港金融管理局為維護港元與美元的聯(lián)系匯率制度,也于10月23日首次向市場注資7.75億港元以買入美元,10月26日、31日香港金管局又多次入市干預港元匯率。韓國央行也在9月11日有史以來首次對美元兌韓元掉期市場進行了干預。
其實,自2006年以來,印度央行一直在干預市場并買入大量美元,以抑制印度盧比升值的幅度。雖然10月份印度采取控制外資流入的措施之后致使孟買股市暴跌,但沒有緩解盧比的繼續(xù)升值。
因此,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管理當局干預外匯市場已經初現(xiàn)端倪。如果美元進一步下跌,那么亞洲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干預外匯市場的力度還會繼續(xù)加大。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干預市場的這種信號,雖無意降低本幣升值幅度,但確定本幣升值上限的信號卻十分明顯。由于加大干預力度必然大量買入美元,可能對美元下一步走勢產生顯著影響,并抑制美元繼續(xù)下跌的趨勢。
從非美貨幣來看,雖然歐元、英鎊、加元和澳元兌美元都已經刷新歷史高點,而且歐盟和英加澳等國對本幣維持強勢并未出現(xiàn)斷然轉折,但是受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影響,各國都不曾中斷向市場注入資金,雖然這些注資是在緩解流動性緊張的名義下進行的,其實與亞洲央行干預外匯市場而注資具有相同的意義,不僅緩解了市場和金融機構流動性的問題,更能夠間接緩和本幣升值的幅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央行和亞洲央行在緩沖美元進一步下跌上都發(fā)揮了程度不盡相同但十分類似的作用。
但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歐洲與亞洲仍然存在實質性的差別。歐洲對本幣升值的承受能力更大一些,雖然歐元繼續(xù)升值會影響歐洲經濟,但歐盟更希望歐元處于強勢狀態(tài),并由此實現(xiàn)歐元在全球的擴張和對美元的部分“擠出效應”。對于亞洲來說,則沒有本幣擴張國際流通范圍的野心,以及本幣升值的承受力所限,對美元進一步貶值下跌多會采取很直接的干預措施。歐亞這種差異可能會使歐亞貨幣之間此后發(fā)生顯著動蕩,加大外匯市場歐亞貨幣交叉盤的動蕩幅度。
相比全球央行幾乎都在注資以維護市場流動性,美聯(lián)儲既連續(xù)降息又頻繁向市場注資,問題就變得非常有意思。其他各國注資都顯著增加本幣供應,并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市場中美元的流動性,亞洲央行是直接買入美元降低美元的流動性,歐盟向市場注入歐元,歐元流動性增加也應該有助于擠出美元,英國更是在增持美國國債。因此總體上全球美元的流動性應呈降低趨勢。
IMF曾警告美元可能暴跌,而俄日等國也大量拋售了美國國債,美元資產危機也似乎前所未有地加劇,實際上美元指數(shù)也一度急跌至75附近,多次摧毀市場看多美元的信心。但如果全球風險厭惡情緒確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元重新回歸避險貨幣的地位,由此觸發(fā)全球金融市場連續(xù)動蕩。(王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