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她與英國人交流中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似乎她是在刻意把受眾引導到她的親身感受中去。
4月5日,在奧運火炬?zhèn)惗貍鬟f的頭一天,傅瑩在《泰晤士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她談到:“西藏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吸引我多次前往,留連忘返。西藏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使她在整個中華文化中占據(jù)特殊的地位。”
一句話勾起人們對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
在4月13日發(fā)表在《星期日電訊報》的文章中,傅瑩開始就這樣寫道:
“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著窗外漫天飛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奧運火炬?zhèn)惗囟蔚膫鬟f將會怎樣?”
“……在返回機場的大巴上,北京奧組委年輕的女士們,包括前奧運冠軍喬,都堅定地認為是全英國的人在跟她們作對。一個女孩說,‘這哪里是養(yǎng)育了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國家啊?’另一個說,‘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到哪兒去了?’我花了很長時間試圖說服他們,但從她們潮濕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沒有做到。”
作為一個代表13億人口大國的大使,傅瑩并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樣“斬釘截鐵”、“器宇軒昂”,她采取的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80后中國年輕一代成長在國家不斷繁榮富強、人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自由度不斷擴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態(tài)的沖擊下,他們開始對西方世界進行新的集體的反思。
“我的女兒也是西方文化的愛好者,在我們周末長時間的網(wǎng)上交談中,她至少問了幾十個‘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對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輕人,對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企圖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會引發(fā)相應(yīng)的反作用?!?/p>
“我衷心希望通過這些事情中國的年輕一代能夠?qū)ξ鞣接幸粋€更加全面的認識,西方國家仍然是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伙伴。”
對英國廣播公司有明顯傾向性的報道,她這樣寫道:
“一個年輕朋友看了BBC對火炬?zhèn)惗貍鬟f的轉(zhuǎn)播,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樣,很多人可能從中領(lǐng)悟到,中國融入世界不是憑著一顆誠心就可以的,擋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墻太厚重了?!?/p>
“而在這堵墻的另一邊,情況則完全不同??粗@一切,我不能不對中國和西方國家公眾之間彼此印象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趨勢深感憂慮。”
駐外大使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但從另外的角色看,他們更是一座座橋梁。在批評不負責任的英國媒體的同時,傅瑩大使顯然留有分寸,表明自己對促進友好、加強理解的立場——用一個女人、一位母親特有的細膩和善良,一個職業(yè)外交官的敏銳。
與英國社會溝通
4月10日,傅瑩大使應(yīng)邀走訪了英國電訊媒體集團總部,會見了集團主席、首席執(zhí)行官和集團旗下的《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電訊報》的主編們。
傅瑩譴責對火炬?zhèn)鬟f出現(xiàn)的破壞活動,并質(zhì)問這些新聞從業(yè)人員:“為什么一對新婚夫婦以車隊為背景拍照留念,廣大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熱烈歡迎、積極參與火炬?zhèn)鬟f活動的鏡頭都被媒體忽略了?為什么媒體更關(guān)心那些干擾活動?”
電訊媒體集團高層和兩位總編也承認,“一些媒體的報道缺乏客觀性,很容易誤導公眾”,并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fā)展的大國,我們的新聞機構(gòu)完全沒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去了解,這對今后的報道會很有影響。并提議中方也應(yīng)該探討如何更好地與西方新聞機構(gòu)多接觸,多提供另一方面的信息和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