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得京商浮世繪
■許多前門大街的老字號都被廣告淹沒,遠遠望去像一條巨大的彩墻
■老字號 全聚德的門面
本期“悠客”
不知道前門大街就不是老北京。
不研究前門大街就弄不懂“京商”的地道
上世紀60到70年代末,前門大街處于鼎盛期,與王府井、西單并譽為北京的三條“金街”。說起來色彩斑斕、五味雜陳,好比一個折射北京民生、民情的巨型“萬花筒”。
■北京兒歌“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
前門西河沿口南,是1775年開業(yè)、賣燒羊肉的“月盛齋”。那里的老湯歷經(jīng)二百年傳續(xù),鮮香無比、老少皆宜。關(guān)于“月盛齋”,有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口口相傳的歌謠,有大雅亦有大俗。雅的有:“喂羊肥嫩數(shù)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俗的有:“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后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骨頭燒羊肉———”這被稱為北京兒歌,幾乎是全北京的小孩子們都是唱著它長大的。唱歸唱,真正大快朵頤的是“月盛齋”燒羊肉,當(dāng)年大多數(shù)人只能偶一為之,倒是“月盛齋”的百年老湯滋養(yǎng)了前門一帶的老百姓們。
記得上世紀70年代,每天一到下午四五點鐘,許多前門附近的人家便遣孩子們拿著盆盆碗碗排隊,買那冒著熱氣的羊肉湯。大概是煮了一天的“干貨”撈出來,老湯得以出鍋外賣。那湯黑糊糊如墨似漆,又“掛鍋”又“拉黏”,幾分錢買一碗,孩子們端在手里一路疾走,忍不住伸出小舌頭去舔,時常就會有好事的路人嘆喊“好湯!”臉皮薄的孩子往往紅了臉,一溜煙跑走。肉湯端回家可拌干糧,可下面,吃得全家臉上放光,實在是經(jīng)濟實惠、老少咸宜。
“文革”時,“月盛齋”改為“京味香”,香則香矣,卻沒了文化味道。
■無論領(lǐng)袖、平民,進得“大北”的櫥窗都是一種榮耀
正陽門東南是北京開業(yè)最早的照相館———1922年的“大北”照相館。大北的創(chuàng)業(yè)人趙雁臣的經(jīng)營之道是重照片質(zhì)量,投顧客所好(現(xiàn)在叫人性化服務(w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特火,大北收買了一批舊戲裝,讓顧客免費扮成青衣、老生、小生、花臉留影,后來又增加了結(jié)婚照,廣受百姓歡迎。
60年代,趕上定婚、結(jié)婚、孩子滿月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家庭大事件,老百姓才進“大北”的門。70年代,孩子們上山下鄉(xiāng),80十年代上大學(xué)都是上照相館記錄人生的重要事件。如果是集體照,人們大多喜歡在照片一角印上一句特別具有時代色彩,讀起來又特別提氣的話。筆者翻閱曾經(jīng)在大北照的三張集體照,上面的文字竟都是———“繼續(xù)革命永向前”。
久不照相,難免拘謹,“大北”師傅的逗笑功夫個個了得,再哭、再鬧的孩子,撥浪鼓一搖,頓時破涕為笑。再木、再呆的表情經(jīng)他一幽一諧也會熠熠生彩。“大北”下得胡同也上得廳堂,許多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標準照也出自“大北”。那時候,不講究肖像權(quán),無論領(lǐng)袖、平民,進得大北櫥窗都是一種榮耀。
■“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fēng)”
聞名全國的“大柵欄”位于前門大街的中段,60年代的大柵欄繁華至極,當(dāng)你站在大柵欄對面的鮮魚口西口(那里比大柵欄地勢略高)對望大柵欄,無論晴雨,永遠是密密匝匝、擦肩接踵。好多年后,聽一位篆刻大師講課時冒出一句:“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fēng)?!比绱说氐赖摹熬┯鳌?,莫非是前門大街的子民?下課后上前一問,老先生果然祖居前門外糧食店街。
要問逛大柵欄為什么那么多人?那時候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nèi)聯(lián)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咸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說來說去,都沒離開前門大街那塊風(fēng)水寶地。
|